本文属于【文行忠信】宗伯学知识普及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简述
夏禹是尊号,不能混淆于国号。康乾把熏商篡改为殷商。
对于“夏朝、商朝“的定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种错误属于不通古文史。
尊号
夏是尊号,并非国名或朝代。不能把尊号用于朝代或国名。如黄帝,尊号轩辕。如果把五帝时期叫做“轩辕朝”就属于错误认知。唐、虞情况亦是如此。帝尧尊号唐尧,帝舜尊号虞舜,古人一般称作唐虞时期,而不是唐国或虞朝。关于五帝国号另行论述。后世学者常常把尊号与谥号混淆。关于中华朝代一直沿用错误名称的问题,源于清朝对儒士文化的残酷镇压,儒士一族几近灭绝,近百年来几乎处于“谬知”状态。
尊号不需避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不能把尊号用于朝代或国名。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尊号太祖。国号大明。如果把明朝定名为太国或太祖朝属于大错特错,不通古礼。
现在所有学者的论述都呈现这种古文史基本常识错误。在公开出版的书籍和论文上,到处都是夏朝的描述,各种百科、词典、网文俯拾皆是,将来后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些前人。
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帮助我一起来纠正这个错误好吗?
夏禹
帝禹,尊号夏禹,父亲鲧为参朝(参国)第一任大宗伯,按照礼法以儒为氏,故名宗伯氏,简称宗或伯,居住在雷泽,雷泽古名雷夏,后人以先祖尊号为氏,称作夏后氏。
宗伯
现代学者常常把“伯”当成排行,其实它是宗伯氏或大宗伯的简称。如伯鲧、伯阳、伯虎、伯夷都是指大宗伯,是官职的简称,他们都是士族,使用雅言称谓,并不是民间庶族通言里面的“大哥、老大”。
宗伯,又称禋宗、秩宗(《书·舜典》)、祝宗,或者写作咨伯(《书·舜典》),《周礼》称之为(春官)宗伯,《国语》和《竹书纪年》称之为崇伯。大宗伯原本是上古王庭的礼官,职责是掌管宗庙祭祀、卜筮等礼仪,职位卿大夫。
古代儒学就叫做禋宗、宗学、士学。
雅言
先师孔子字“仲尼“,仲是参文雅言,表示祭祀,宗伯氏一族的士人,并不是庶语里面的老二。
此外还有汉高祖刘邦,字季,“季“表示他出身于姬姓士族,与名字”邦“同源,并不是俗语里面的”老四、老小“。
汉高祖刘季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雅言,大军班师之后的郊祭吊辞,在军大献礼之后举行的吊礼上所敬献的哀悼之辞,现在却被一些学者错误解释为酒宴和歌。
诗意:
现在我为烈士们敬献吊辞,风起云涌,这表明牺牲的勇士们的魂魄已经来了,你们为国家捐躯,绝不会让你们作一个孤魂野鬼,现在请你们的魂魄跟随我一起返回故乡安息,你们的牺牲至为令人痛惜,国家再去哪里寻找像你们这样的勇士去守护家园。
学者们不要把雅言混同于庶语通言。
参周
夏朝,实际原名参,可以称作参国或者参朝,后人把尊号夏禹错认为“夏”。参朝被熏育戎狄人侵占了国都参城之后,由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国人大迁徙到陕西扶风县。《史记》某些记载不可信,被康乾篡改的乱七八糟,再也无法修复如前。
周太王古公亶父在扶风建立了周朝,“周”的情况与其他朝代不同,因为两者一脉相承,参国与周国本为一个国家,被熏商从中截断,古儒学合称参周。参周(夏周)与熏商(殷商)处于一个并存的情况,而并非“商取代夏,周取代商”。
熏商(殷商)
历史上也没有商朝,或者说商朝的定名并不正确。公元前1143年之前,熏商(殷商)人占据整个中华中原地区,他们并没有建立宗庙国家,根本没有国家或者城邦名称,连基本的文字也没有,只是侵略和强占了参国百姓的城市和邦国。
我们中华民族自称参人,参人痛恨这些强盗,因参商永世不相见,把他们称作“商人”,即薰商、殷商,荤商,薰鬻或者薰育戎狄人。清朝改成殷商。“商”在古代是一个充满强烈恨意的字,人们把奸恶贪婪和压榨百姓血肉的人叫做商人。普通老百姓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制作的商品,叫做市人。要注意区分这两者。后世的市民就是指普通百姓。
篡伪
首先声明我谈的是历史,现在国家实施民族大融合政策,要人民互相团结。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传承在清朝出现严重的断裂。
清朝是熏育戎狄人占主导的统治朝代,清人夺取明朝之后,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公开谴责,例如日本、朝鲜等明朝附属国都拒绝和清朝建交。清朝皇帝对外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与外国通商,对内重用一些没有骨气的文奸如纪晓岚之流篡改伪造《史记》等众多古史典籍,用来给百姓们洗脑,《屈原贾生列传》、《楚世家》这些书典就是纪晓岚等人篡改之后的伪书。因此学者们一定要注意辨别哪一些地方是被篡改过伪历史。
清朝皇帝采用春秋笔法来歪曲和篡改很多中华名人的祖先是熏育戎狄人,为清朝占据明朝而洗白正名。
例如殷契,就是商朝的祖先。中国历史上四大熏育戎狄人朝代是商、秦、元、清。这四个朝代都是夷狄人建立的朝代,他们属于同一祖先。在春秋时期的古史里面,把商朝记作“熏商、荤商”,商朝就是清朝的祖先。
清朝皇帝为了粉饰他们的出身,让纪晓岚等人篡改成“殷商”。
同时,清帝把许多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圣贤改成熏商人出身。例如把孔子改成宋国人,而宋国人的祖先就是商朝,用这种春秋笔法污蔑先师孔子;再就是把屈原改成芈姓,清朝和楚国人是世仇,古代谚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清朝人最恨楚国人,芈姓是熏育戎狄人的姓氏,清朝故意伪造歪曲屈原是芈姓,和夷狄一族。同时强制一部分江南士人改姓芈,并且流放到偏远地区,即现代芈姓族人的源流。
本文作者简介:
宗伯正曜 ,字翼云,号大仆,参周宗伯学弟子。远祖桐城姚氏,近祖金匮陈氏,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宗伯内传曰周朝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宗伯内传曰先师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阳躬耕陇亩而自号卧农,并非世间流传的道号卧龙),赞宾介师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88年(戊辰),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遐园西廊岳飞手书《前出师表》碑文之下。
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75年(乙卯),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畔观澜亭。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师仪式一切从简,因此缺赞宾介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