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C川渝地区中期游学活动,由于场地没有申请到,机构特意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参加这一次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其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学科日来参加学习。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学科日,为期两天的学习,真的真的是收获满满!也十分感谢TFC总是这么懂我们、助我们。这两天大咖云集,冲击强烈,我还需要再内化。此次语文研讨主要是分了4个板块,即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传统文化单元、作家专题阅读单元。整个峰会意在强调“课程”这一关键词。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学习它不是单一的。它是连贯的,需要整体去把握。
名师们的教学设计记录在笔记本上的,就不重复了,记录一下这次学习带给我的启示和感悟:
提前预习背景等。
纠正读课文的拖音、语气、情感。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放手。
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词汇的学习、课文重点片段的朗读必不可少。
老老实实教教材,多从教材设计找思路。
思辨不是说出来的,是在平时的引导。不给孩子强行教授,不给人物强行贴标签,展现、还原人物多样化,让学生自己体会,可以有自己的态度。
课后练习要做到“无痕”,不要跟文本理解割裂开来。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不要“唯语文要素论”,多方面把握,有整体意识。
教师提问要准确。
针对不同单元,我又有以下感悟:
提问策略:
没有错提问,只有假提问
学生表述中重复的不说,表述中还要学会用词的凝练
学会把提问归类
不能解决完所有的问题,所以教师的目的不在于回答问题,而在于激发思考。要学生自己敢提问、会提问、会试着解决。
习作:
开始用熟悉、生活化的语言、情境引入。
把握用词,注意分类、归类。
搭脚手架,提供范例(字、词、句段的学习皆是如此)。
写作方法的提炼不是凭空来的,要有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发现、总结。
评价时,不是文笔好就好,写得好的也有可能偏题、写错,该纠错就纠错。
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从熟悉的事入手。
传统文化:
学习文言文不是逐字逐句翻译,可以变通翻译。
多读,读好节奏。
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老师点拨。
拓展练习,检验学习效果,重在得法。
作家专题:
群文阅读教学。
既要让学生会搜集资料,又不能被补充资料束缚。过度的搜集资料会掩盖了孩子们从文字本身去理解这篇文章的路径。
了解一个人就要多方面的去了解他。鲁迅单元,我们要对鲁迅有一种敬爱的精神,同时又不觉得他高高在上,觉得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能够去品其文,识其人,悟其意,再读其文便是极好了。
其实在听这些名家老师的课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嗯,上得真好!我回去要改正哪里哪里,怎么学习哪里哪里……但也许过了这几天,后面很少有东西会被我真正留下来,所以做这个记录也是为了把我此刻的感受和想法记下来。希望能被我留下来、用起来的东西多一点,再多一点!
他们的很多东西我还需要去消化,而且他们有些课也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每次学习都要有每次学习的收获,这一次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语文要把握一个整体,它不是孤立的,就比如说“单元要素”,并不是说这一单元就一定要以它为主,其他的语文要素一点都不能涉及,或者不能有偏倚,不是这样的。选择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老师的教法,设计课程,关注整体,关注学习者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