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除缙云外迁外没有找到其他发祥地的钭氏呢?
钭革非
经过研究人口和战争历史,及姓氏发展规律学,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为什么除缙云外迁外没有找到其他发祥地的钭氏呢?
一,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等因素,致使钭氏和我国总人口一样受到严重损害。从宗谱上看,有些支系也曾经较繁盛,有的没有后裔,有的变成后裔较少。如大源支系十世有十六人,延续到现在绝大多数是志芳公后裔,很少数为均和公后裔,其他支系到今均无人丁上谱。如西源支系六世有四十四人,延续下来只有汝籍公一支。
二,北方战事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如五代十国各军伐集团建国称帝,战争频仍,北方回纥,沙陀,契丹等族上层势力趁机侵扰,全国出现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的凋弊局面。黄巢起义及唐末之乱,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80年混战,全国人口从496万户到120万户,损失率76%。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相比之下,南方注意保境安民,特别是吴越国又纳土归宋,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先河,厚惠于民。吴越国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也免遭生灵涂炭,从而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评说:“其民(指吴越国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钭滔公任处州刺史,既有惠于民,又使自己子孙繁盛。五代十国,为了躲避战争,中原许多人迁移南下。这样,也很好理解滔公为何定居官店而不回中原的原因了。特别是迁居越陈和大源偏远山区两支钭氏最敏盛。
三,按照姓氏学研究,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姓氏改姓的现象,这也不排除有些钭氏人口改他姓的可能。
四,不同程序存在家谱的通病,有些记载并不客观真实。 家谱的通病: 有非常不该但又十分普遍的做法,是穿凿附会,甚至臆造、作伪。攀龙附凤,生拉地望,假造官衔、功名和荣誉的比比皆是。有的家谱中收列很多皇帝圣旨、敕书、上谕,官方的褒奖文书,但一经推敲,会发现很多是伪造或移花接木的。钭氏宗谱也不同程序存在家谱的通病。如燕山郡钭氏宗谱记载窦燕山为始祖,滔公为八世,按资治通鉴和吴越备史等正史记载, 滔 公与 窦 燕山年龄相近,滔公不可能是 窦 燕山的八世裔孙。如大源辽西郡钭氏宗谱记载,窦融为钭姓始祖,滔公是 窦融 13世孙, 滔公 与窦融出生相差九百多年, 平均每代80多年,显然不符合实际。 《板坞太原王氏宗谱》记载 的 王氏 世系 , 《江西上高严氏宗谱》记载的严氏世系,与钭氏外纪世系以及绍兴钭氏支系也有惊人的相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