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春节快乐,恭喜发财!
BTS这月挂单0.2222成交了3000在内盘,外盘的现在还没有成交,买了些BTC,太少不说了,还有些ZB。
冲值都已经到位了,现在需要留到2到3万的现金在某宝里,不能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挂了一堆单子,但是都还没有到挂单的价格,不急,这个熊市还很漫长。
在漫漫的熊市里,学习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最近觉得光学习一堆道理实在是没有太大的用,所以还是打算去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说PY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去薅一些羊毛,为集币添砖加瓦。再如果还有时间,就看一些书,然后把想法输出到这里,也算是一种修行吧。
今天学习的书叫《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个老外,进化心理学学者,你一定会很奇怪,一个外国人,还是一个科学学者,怎么相信迷信呢?其实佛学在中国本土化后加入了许多迷信的原素,它原本可不是这样的。在西方把这些因素去掉后,基本上把佛佗当成了一个觉悟了的哲学家,还可以用现代科学思想去验证其中的一些观点。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佛学里的三个重要的概念“苦”、“冥想”、“色即是空”用现代科学思想去重新解释和定义来点明主题。
一、什么是“苦”
作者的观点和 《自私的基因》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自私的基因》里,我们知道,站在基因的角度上来看,我们都只是它用来把自己传递下去的工具,是生存机器,它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传递基因,或者换个说法,能不能生存下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能留下来的。
自然选择的基因编码里对我们这个“生存机器”有了如下的设计:
(1)如果对生存有利,就给奖励,比如说“啪啪啪”对生存和传递基因有利,就会感觉到快乐,或者说有这种基因编码的基因会有更大的概率生存和繁衍下去。
(2)这种快乐时间不能太长,必需是短暂的,否则只做一次就够了,就不可能重复去做了。
(3)让你对第(1)点更加专注,忽略第(2)点,因为如果你从这种“执着”中醒来,就会开始怀疑人生,对生存和繁衍是不利的。
这里我不禁想到老子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的,自然选择是不会在意你快乐不快乐的,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佛佗认为,这种被算计和左右的状态就是“苦”,生老病死都是如此。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都是短暂而虚幻的,因为我们被设定为永远都不会满足。(我有时觉得还是要乐在其中,不然就人间失格了)
认识到了这一点,是不是觉得很可怕,是不是开始怀疑人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概念,什么是“冥想”以及为什么要冥想。
冥想在佛学里大概分了三个派别,一是,禅宗,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有时搞些主语上的“机锋”,就类似于“当头喝棒”的那种,希望能顿悟,比较适合诗人。
二是藏传佛教,想像视觉意——比较适合艺术家。
三是内观,作者也是练习的这一种,记得有本书《当下的力量》里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要求你自己做自己的观察者,关注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想法,进入当下的状态。
你会发现,一但你开始试着放松,什么也不想,你其实会进入“白日梦”的状态,开始自己想这事那事,一般都还是想你和身边的人的关系和发生的事或者担心将要发生的事。其实这也是自然选择给我们的编码,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在大脑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动处理社会关系的信息,以便让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你以为他们就是脑子笨和懒,他们的大脑其实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也为他们能在这个社会生存提供了另一条通道。
而这样想七想八并不是“冥想”,也不是内观冥想所要达到的层次,它需要你不要去关注过去和未来,因为那些东西从来就不是你真正拥有的,你唯一真正拥有的只能是当下,所以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当下,你才真正地得到了自由。
如果你经常练习,冥想能达到的层次是怎样的呢?我和作者都不太了解高层次是怎样的,但是我知道,它能把自我和各种感情隔离,让你不再为各种情绪困扰,特别是可以克服焦虑。据说练习到更高的层次,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我觉得这是佛佗对“我是谁”的思考和解答。
第三,什么是“色即是空”
对佛学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佛学里“缘起性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我对其理解为“悟”,也就是用更高的层次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更高层次的世界观。
这里的色可不是女色,它其实说的是当我们认知世界时,会给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人贴标签,这是因为我们的带宽不够,总是会把信息抽像,简单化。所以我们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的。
作者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赖特在一个冥想培训班学习,正好教室外边有工人在用电锯锯木头,教室里就充满了电锯的噪音。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但是赖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他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
再到后来,赖特甚至觉得电锯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这段经历,就是赖特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赖特说,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当你想到电锯的时候,你会联想到电锯可以锯木头,也可以锯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电锯声的一个“内涵”。所谓“色”,就是你从电锯声联想到的“内涵”,你不妨把它称为“电锯色”。
你面对的其实只是一个声音,你并没有面对一个咄咄逼人要伤害你的电锯。电锯声,是存在的。“电锯色”,是“空”的。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但赖特说,大部分佛学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其实我们也常有这种体验,比如你知道有一个新邻居要搬来,如果在晚上你听到隔壁传来重金属音乐,吵得你不能入睡,你一定在想,这可能是一群“纹身男”正在hi呢!你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要他们小声一点呢?可能你已经开始脑补后来的场面了,你们吵了起来,然后被一群大汉扔了出去。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来到隔壁里,却发现门没有关,里面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废弃的破电视正在播放音乐节目。
这世界的事和物的真实状态和你对它们强加的“内涵”没有关系,这就是“色即是空”的含意。我们认知世界时,会对万事万物以价值判断,但是这种你强加的标签其实也是空的,是本来不存在的,所以一万个人有一万本“莎士比亚”。所谓对和错,所谓道德不道德也都是人去定义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