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也有一些对“尊重”的思考。但最近,对“尊重”又多了认识。
①“尊重”意识
与人相处,首先一个有素质的人要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因为“尊重”是人际中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对另一方最基本的要求。
如何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呢?
我觉得主要是在态度上。
②如何尊重
与人交流时,说话声音小一点,平静,减少高低起伏,比对方嗓门还大,也就是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等听别人说什么,让别人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想说的,不去打别人的岔,先听完。
③为什么要尊重?
尊重会带来好处。
有的人是看务实之处,尊重权威,尊重长辈,尊重领导就不会有麻烦。
尊重主人,尊重重要方,从不同场合来决定。
这都是从现实场合去看尊重他人的利处。是“权宜”的尊重,是务实者。
但我以为“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在的信仰,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处事风格。
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是坏人,好人,是丑或美,对人都应该是一种尊重的态度。
而不是因那些现实的因素,什么地位,环境,权势,能力等等来看。
也许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
因为人是活在环境和现实世界中的,只要周围有物质和生物,就必然会对我们的想法信仰产生影响,就不可能完全作到穷和富一样看待,丑和美一样看待。现实里,两者就是有明显的外在区别。
信仰中的“尊重”,是人生态度处事风格。
基于两点不同,L认为在家里不一定要求孩子完全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都没办法吼,放松的话,那他过得多累啊!在家里都不能放松下来。
但我的观点是,如果孩子在家都学不会尊重父母,那么在学校里他怎么懂得如何尊重老师?
L认为是外在塑造一个人能否去尊重意识,这些外在包括环境,对方的地位,权力,经济能力等。
而我的想法是认为孩子能否有尊重意识,在于让孩子从思想上,要有这种人际交往中的意识,并且去做到。是从内在产生的。
后来意识到,在家里带孩子的是我而不是他,所以他并不认为“孩子要尊重家长”是多么重要的事。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如果当我对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孩子尊重时,这是很不平衡的事情。
但是他的角度并不能完全否定。
一个人的处事哲学,不仅仅只能从内在去坚持,还有生命体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在互动中人才会学习该持什么姿态与人相处。仅仅是保有内在“尊重”的信仰,但是不去观察外面的世界,也容易处处受制,因为更多的人是现实的,对“信仰、理想、文明”这些人类发明的文化,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懂得,知道。即使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不到。你自己懂尊重人,但大多数人不懂尊重你的时候,那就显得难以融入。所以如果谨记先祖发明的那些思想和文化来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可能会发现自己进入了“非人”的世界。表面一套套,背后无数套。
对“尊重”这一问题,不同的情境场合、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没有绝对的方法,永远不能坚持我自己说的就是对的,一定要兼容并包,一旦坚持“我是对的”这样想这样认为,我将误入一条歧途,这样强调给孩子,也会带孩子进入一条歧路,产生执相,会严重影响他辨别认识世界和社会真相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