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

作者: 秦岭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4-30 10:5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父母亲依靠勤劳的双手,先后把五个孩子养育成人。

大哥出生于1945年,大我18岁,在我出生的那年他就参加工作了。我懂点事后才知道,由于弟妹多,家庭负担重,他上完初中就远离家乡去了四川的工程局工作。从此一直漂泊在外,结婚成家,养育了四个子女,最后定居在了山西太原。只有在每年春节时,他才会带着一家人赶回家中过年,和父母、姊妹们相聚。

由于见面少,年龄差距大,我们似乎有代沟,我和他的交集很少,只知道他很不容易。由于工程局的流动工作性质,他长期与大嫂和孩子们分居两地,人生的半数时间都奔波在两根铁轨上。他钢笔字写得漂亮,一个初中生,从一线工人干到了管理人员,当了工程队长,再后来当了段里的技监室主任,一路坎坷。

他们一大家子五六口人每年春节过年回家,住宿可成了我家的一道难题。家里长期只有一间房子,即便搬到车站后,也只分有一间半房子。过年时母亲就把屋后工区的一间空房子借过来,几个哥哥去附近的生产队背来几麻袋麦草铺在地上,家里的男人们打地铺挤着睡。条件虽然艰苦些,但家里老老少少二十几口人能在过年时团聚,是一年四季家里最热闹最幸福的时刻。

二哥出生于1952年,也是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周原卷烟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二哥为人忠厚实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这一点好像随了父亲。

二哥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在全厂最苦最累最脏的一车间工作。这个车间的工作任务好像是烤制整理烟叶,工人们干的都是体力活,整天推着装满烟叶的车子在车间里走动。他曾经带我去过车间里玩耍,记得那车间里充满了烤制烟叶的水雾气和刺鼻呛人的烟叶味,那场景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

在艰苦的岗位上磨练多年后,由于二哥的踏实和努力,他被调到了厂部机关,在原料供应科从事烟叶采购工作。从此,到全国各地出差采购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态。烟叶采购与原来在车间扛烟包推烟车相比当然是好了很多,但其实也是很辛苦的工作,一年四季常常在外奔波不停,因为那时交通很落后,而大量种植烟叶的地方经济和交通都比较落后,为了去一个小县城,常常是下了火车赶汽车,一路颠簸好几天。

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盛产烟叶的云贵川。有一次利用去云南出差的机会,二哥借道来峨眉看望了当时正在上大学的我。还记得他不辞劳顿、辗转搭车,从云南背回了几只菠萝。二哥削了一只菠萝给我一个人吃,他自己没吃一口,那硕大的菠萝撑饱了我的肚子,蜜汁润泽我的心田。有哥哥真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眷顾勤者。后来二哥逐步由以工代干转变为干部身份,走上了管理岗位,先后担任了副科长、烟叶仓库主任、原料处长、三星级酒店总经理、车间书记等多个岗位职务,深得领导和同事们信任和好评。

也曾经有机会升职到外地的烟厂担任厂级领导,可是为了照顾父母,二哥放弃了机遇。二哥是我身边无声的榜样,一个初中生,硬是靠自己的勤奋、踏实和努力走上了有几千员工的工厂的中层领导岗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二哥为人仗义忠厚,能交朋友,可头脑却很清醒,工作处事谨小慎微。他在原材料采购、管理、领导等工作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始终坚持原则,守好底线,既出色地履行了工作职责,也顺顺利利地平安退休,安享晚年生活。按现在的话说这些可都是高风险岗位啊,稍有松懈就会滑落深渊。后来接替他担任原料处长的继任者,上任后仅仅一年多就被查处进了班房,可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人在做,天在看,老实人终究不吃亏,我为有这样的哥哥自豪。

由于工作性质和年代环境,那些年二哥少不了吃饭应酬。他生性又忠厚诚恳,不善言辞,常常被别人劝酒喝高了。多年下来,酒精的副作用积累显现,不到70岁就出现了小脑萎缩,走路都走得不稳当了,看着让人十分心酸。这是不是对工作和职业的另一种付出啊。

2004年,二哥从工作岗位上内退下来,2012年正式退休。内退后,他一门心思照顾母亲和瘫痪的父亲,把精力和时间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

二哥大我11岁,因为老大常年在外,他实际上成了家里的长子,承担了替父母操心、料理家事和照顾赡养父母的重任,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上靠他做主。

由于我是老小,二哥对我很疼爱,姊妹之间我和他的感情最深。二哥参加工作时,我才刚刚上小学,常常一到夏天,二哥就把我带到周原城里去住一段时间。白天他上班时,我自己在宿舍里玩。开饭的时候,二哥拿着饭盒带着我去食堂排队买饭吃,晚上就和他挤在单身宿舍的一张床上睡。

城市里、工厂里的生活让我感到好新鲜、好好玩。还记得他的宿舍搬迁过几次,最先是在厂区里,后来又搬到厂区外的马路边。周末工休时,二哥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周原城里转,找同学、朋友或去同事家里玩,我因此知道了周原城的许多街道和地名。

我第一次在剧场里看戏就是二哥带我去看的,记得那是位于经二路的周原工人文化宫,看的戏是革命现代样板戏——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清华、南霸天……,一个个人物渐次登场,恢弘的剧场、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冰棍可是很奢侈的零食,我在山区的家里根本吃不到,在周原城里我可算是解了馋。那时二哥的宿舍已经搬到了马路边,我一个人在宿舍里玩的时候,常常听到卖冰棍的人在大街上吆喝的叫卖声。止不住馋啊,就把哥哥压在床铺下的零钱拿了去买冰棍吃。嘿嘿,这个小秘密隐藏至今都没有告诉过二哥。其实,二哥不会不知道我拿了他的钱,虽然一根冰棍只要5分钱,可二哥那时一个月辛辛苦苦也只能挣到18块钱,兴许那些零钱就是给我零花的呢。

在二哥的宿舍里,我读了一些书,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女朋友送我看的一本长篇小说《桐柏英雄》。书看了,可他的女朋友却没有谈成,好像是二哥不愿意人家了。

十几年后,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周原市里的一家工厂工作,离二哥家近了,二哥惦记我,常常打电话叫我去他家里吃饭。再后来我结婚的婚礼也是二哥一手帮我操办的,二哥的情我一辈子还不完。

1954年出生的姐姐和1957年出生的三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高中毕业后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就业已经出现了困难,没有机会直接参加工作,而是先后去了农村上山下乡。经过了几年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大约在1976年和1978年,他们先后被招工参加了工作。

姐姐被分配到地方国营的周原轴承厂,当了磨工,40多岁时,因厂子被兼并重组而下岗,开始了领养老金的生活。

三哥被分配到铁路上工作,子承父业,一辈子在宝成铁路沿线爬摸滚打,从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维修工种,55岁退休时终于回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生活在现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子孙们也许无法想象,虽然仅仅在五十年前,洗澡还要去河里。那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真是几近于原始。家里除了用电灯泡照明,没有一件带电的物品,烧饭靠柴,喝水靠井,洗澡靠河,通讯靠吼,交通靠走,一点也不虚假。

那年月生活在铁路沿线,因为生活困难,也因为没有地方买菜,父亲几十年间一直是亦工亦农,利用工余时间,在铁路沿线的犄角旮旯开荒种地,零零碎碎地种了好多地。种的菜主要是些白菜、包菜、豆角、土豆、萝卜这些能顶饥充饱的粗菜和玉米、黄豆,每年能收好多。当季吃不完的菜,就挖地窖储存起来,冬天和来年春天吃。

老话说,胃是从小养成的。虽然现在物质供给丰富,肉禽蛋菜品类繁多,山珍海味到处都有,但我最喜欢吃的蔬菜依旧是儿时吃得要发吐的土豆、白菜和萝卜这样的粗菜。

那时粮食定量供应,家属和未成年子女每月27斤粮食,每天平均不到一斤,其中60%都是杂粮,40%的细粮基本都是小麦面,没有大米可买。可湖南人就好吃米饭,时间久了不吃一顿心里发慌。没办法,父亲就偶尔托家在产稻米地区的同事偷偷捎带一些大米。我清楚地记得,捎带的大米要5毛钱或5毛1分钱一斤,一袋大米就要花去50多块钱,快要用去父亲一个月的薪水了,那可是在70年代初期。即便如此,钱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托同事捎带大米是在地下进行的,不能光明正大,更不能让单位知道 。否则会被扣上偷机倒把的帽子,不但钱米两空,同时还会连累了同事。

家里做饭用的柴火都是父亲工余时间去山上砍的,父亲很勤奋,不喜欢砍灌木,因为灌木不经烧。他砍的柴火都是粗壮的青冈木,要去更远更高的山上砍伐,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家里的孩子们但凡长大点的,都会在课余时间去砍柴背柴,挑水浇菜,掏粪施肥或者打猪草,这是在我高中毕业前的每个假期都必须要干的活。劳作累了时,望着旁边铁路线上呼啸而过的绿皮列车上的旅客好生羡慕,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坐上火车自由旅行,不再受累啊。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作响,除了一个土炕和一个用几块木板两条长凳搭成的单人床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记得有一只贴着花纸的旧箱子跟随父母走南闯北。

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当木匠的叔叔从湖南老家到陕西来探亲,帮着父亲打了大衣柜、半截柜、箱子和几只凳子,家里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具。木料用的都是从山上农民手里买来的上好椴木,做工和款式虽然粗糙笨重,但结实耐用。后来我读大学时用的就是叔叔打制的一只箱子伴我远行。

大概在我上小学后,家里添置了第一件能转的物品是一只座钟,因为父亲上班、我上学都要掌握时间。再后来好像是上班不久的二哥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家里添置了第二件能转的物件,一辆上海产永久牌28式加重自行车,这算是家里最贵重的物品了。车子买来后,二哥爱不释手,用彩色塑料带把车子梁架包缠起来,细心呵护。

小时候我很羡慕别人家里有收音机,一只小匣子就能知晓天下事,可是直到小学毕业这个愿望都没有实现。1976年家里搬去十几里路之外的火车站时,两个架子车就拉完了全部家当,真是说走就走。

到了姐姐和三哥陆续回城工作后,只需要供养我一个人上学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父母亲才能稍微轻松些。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我考上了大学,是那年宝成铁路北段唯一考上大学的铁路子弟,父母亲心里自然特别高兴和荣耀。父亲把他一直舍不得戴的家里唯一的一只上海牌手表送给了我 ,还带我去周原城里的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套绘图工具和一只电子计算器,那是大学入学通知要求携带的。记得一共花了一百多元,这笔开销差不多是父亲上班时两个月的工资了。那时孩子能读大学真是光宗耀祖,父母亲倾其所有,要啥给啥。

那只计算器不知什么时候被更新换代丢掉了,绘图工具和手表我一直保存到现在,并且会一直伴随着我,那是父母亲留给我永远的念想。

读大学期间,我每月享受9块8毛钱的乙等助学金,除此之外所有花费全靠二哥、三哥和姐姐资助,他们常常十块、二十的寄钱给我。因为手里宽裕,每个假期我都能回家和父母团聚。

三哥由于在铁路工作,坐火车可以不用买票,我入学和毕业时都是他专程去学校接送我。我班里有家在农村的困难同学,上大学四年假期一次家都没回过,与他们相比,我真的特别满足和幸福。谢谢哥哥姐姐,是你们帮助我读完大学。

小刚是大哥的二儿子,几岁时就交给爷爷奶奶带养,后来就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成长。小刚比我这个小叔其实只小7岁,从小聪明伶俐,就是不爱上学,不喜欢读书。还记得他刚上小学时,大清早我送他去上学的情形。小刚死活不愿去学校读书,你撵一步他走一步,你回一步他就回一步,你打他他哭着也不愿往学校走,那是一个难呐!

在小刚将就着念完初中后,二哥、三哥托关系送他去当兵。当兵扛枪可是他愿意干的事,十几岁的孩子远赴新疆从军去了,只可惜当了三年兵,放了三年马,倒没怎么摸过枪。

小刚生性豪爽,为人忠厚,不乏情商,深得女孩子喜欢,上初中时就谈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一直拍拖了好几年。

小刚在部队养马场牧马期间和几个小兵娃牧马、做饭、睡觉、玩耍,过着几乎自生自灭的日子,不仅当了小兵头班长,还入了党。复员回来后被安置在铁路系统工作,二哥再次托人将他调整到了新户籍所在地的接收单位,当了列车员,从此开启了列车生涯。

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生活,小刚获得父母的关爱也许缺失了许多,但大家庭给了他更多的关爱,他与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到更亲近些。他对爷爷奶奶很是孝顺,常常回去看老人,给他们送吃喝、剪指甲、做饭,算是替父行孝吧。

也不知从哪学来的,小刚做得一手川湘菜,大家庭的人都喜欢吃,人称“金大厨”,这辈子没做专业厨师真是可惜了小刚的天生禀赋。

由于从小的清贫和苦难,由于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爱和淳朴的家风,我们姊妹几个在社会上从不惹是生非,都力争做正直善良的人,生活上都十分节俭,十分孝顺父母,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几十年来,也成了远邻近舍大家羡慕的一个大家庭。

特别是父母亲年龄大了之后,哥哥姐姐为了照顾父母,付出了无限的精力和感情。直至现在他们自身也年岁已高,每个人都有儿女、孙子一大家子人,也都到了需要被人照顾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依然以大家庭为轴心,不辞辛劳地尽心侍奉已近百岁高龄的老母亲。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人生一世,除了亲情和爱,最终能从人世间带走什么呢?!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而感到自豪。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电视剧里大家庭的浓浓亲情和家长里短与我的大家庭何其相似,让我感同身受。不同的是,剧里老周家的儿女们出类拔萃,而我们的家庭则更加普通,不过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其中之一。

青山巍巍,流水依依,岁月不居,几十年光阴倏然而逝,我的大家庭也在岁月的消磨中发生了巨变,许许多多的亲身经历已悄然成为记忆中的陈年往事。大家庭的人和事很多,也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普通琐事,这里就不赘述了,让美好的亲情故事在家人的心田中流淌徜徉吧。

相关文章

  • 大家庭

    翻看记录,半年前加入的简书,正逢寒假,有时间,更文比较勤一点。开学事多,停止了写文章,只有自己知道这是借口。反思自...

  • 大家庭

    【 大家庭】 潇潇木叶雨飘零。燕雀低飞剪叶轻。幽径寒山相倚傍,一生一世大家庭。 “潇潇木叶雨飘零”本来是恼人之时,...

  • 大家庭

    平安夜,家人聚餐。人生中途加入这个大家庭, 她的温暖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我。如和煦的阳光,始终环绕着我,暖和和的。 ...

  • 大家庭

    弟媳妇和两侄女今天回来了,爸爸妈妈,加上弟弟一家四口,再加上我家四口,10个人是个大家庭。 最热闹的时候是一家人坐...

  • 大家庭

    有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祖上留下了一些产业,大家都待在家里,该吃吃该喝喝,该学习的学习,有病就去治,一切开消家...

  • 大家庭

    昨天晚上和弟弟聊起家里的情况,竟然觉得有种冷清的感觉。按理说,十几二十口的大家庭,应该是很热闹的,可总感觉哪里不对...

  • 大家庭

    小时候,我生活在大家庭中,和父亲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住在一排房子里面,我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子的。 我最初的记忆,就...

  • 大家庭

    所谓大家庭就是老大帮寸弟弟妹妹,让弟弟妹妹和哥嫂一起生活,小家庭就是一个家庭里只有爸爸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

  • 大家庭

    表面上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什么都不缺,生活已经达到小康。 其实通过数据分析,问题仍比较严重,只是被表面所迷惑。 这个...

  • 天气大家庭

    我们家我们地球我们世界我们宇宙都是一个大家庭,但是天气也是一个大家庭。 天气这个大家庭呢,里面的人啦,并不是很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vx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