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禪 茶 一 味(應大士茶亭之約作專題茶會的分享)

禪 茶 一 味(應大士茶亭之約作專題茶會的分享)

作者: 雅醉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3-11 21:13 被阅读0次

    咱們先來說一個小故事吧,在河北省,有一個趙縣,古時叫趙州。

    趙州有個著名的寺院,現在叫“柏林禪院”,唐朝的時候,叫“觀音院”。

    觀音院的住持,叫從諗禪師。

    因為禪院在趙州,所以這個住持還有一個更著名的稱謂,就是“趙州和尚”。

    那時,經常有很多慕名而來的人,來向趙州和尚請求指點迷津。

    卻說這一日,來了兩個人求法。

    趙州和尚問其中一人 : “你以前來過這裡嗎?”答曰 : “來過。”和尚便說 : “喫茶去。”又問另一人 “你來過沒有啊?”答曰 : “沒有。”和尚又說 : “喫茶去。”

    待二人離開後,坐在旁邊的寺院院主難耐自己的困惑,起身合十問到 : “師父,剛才這兩個人,那個來過的,您讓他去喫茶,那個沒來過的,您也讓他去喫茶。這是為何啊?”

    趙州和尚微閉雙目,略等片刻,猛然叫到 : “院主。”院主一激靈,答到 “在。”和尚微微一笑,說 : “喫茶去。”

    好啦,既然禪寺的和尚讓我們“喫茶去”,那我們就來聊聊茶吧。

    茶,是我們中國的最古老的土產之一。往前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從神農氏嘗百草,以“荼”解毒開始,茶就慢慢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

    經過千萬年的演變,我們現在所說的茶,以製作工藝流程和茶葉發酵程度,基本劃分為六大類,又細分為無數小類。

    這六大類茶的稱呼,很好玩,是以顏色來命名的。

    首先,不發酵的是綠茶。主要是以炒青、烘青、蒸青等工藝手段,來終止茶的發酵,從而呈現出鮮爽甘甜葉翠湯清的綠茶。

    微發酵的是白茶。製作工藝最簡單、最原始,從而保證了茶葉的最本真的口感。而在後期的存放過程中,茶葉又在自然轉化,變得越來越醇厚,營養物質越來越豐富,乃至於具有了藥療性,此正應證了神農氏以“荼”解毒的科學性。所以,白茶又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美譽。

    輕發酵的是黃茶。它是在綠茶的製作過程中,增加了一道“悶黃”的工藝。說白了,就是在製作綠茶的時候,犯了個錯誤,於是,一款具有健脾養胃功效的特別的好茶,從此誕生。我經常調侃地說,這是一個錯誤的美麗邂逅。

    半發酵的是青茶,又稱烏龍茶。而這半發酵的烏龍茶中,也有發酵程度輕重不同的區別,從而達到不同的口感。比如清香型的鐵觀音,香氣濃郁,色澤翠綠,已接近綠茶了。而台灣的東方美人,發酵程度較高,口感甜潤,更靠近紅茶的口味。以美麗傳說而享譽世界的大紅袍為代表的岩茶,更是靠著變化無窮的香韻,讓烏龍茶俘獲了眾多的擁躉粉絲。

    紅茶,是屬於全發酵的茶。茶湯清亮紅透,口味甘甜潤喉。在秋冬季節,一杯溫暖的紅茶,會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第六類茶,是後發酵的茶,叫黑茶。廣西的六堡茶,湖南的安化黑茶,還有雲南的普洱茶,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去腥解膩,是黑茶最特別的功效。其中,普洱茶,因為這幾年的市場炒作,粉絲劇增,發展勢頭迅猛,隱隱有脫離六大類陣營而另立山頭的想法。

    說了這麼多關於茶的話題,那就不能不談到一個人,一個喝茶的人心裡永遠的神。

    他就是陸羽,《茶經》的作者。

    而《茶經》,更是被譽為中國茶界的聖經。

    陸羽,是一個孤兒,或更準確的說,他是一個棄兒。

    唐朝,某一天,在湖北天門的一條河邊,有一個僧人叫智積禪師的,路過這裡,看到一個尚在繈褓中的棄嬰,於是帶回寺里撫養,並取名陸羽。

    陸羽慢慢長大後,便跟著寺裡的和尚們學習種茶、泡茶、喝茶。這也為後來陸羽愛茶品水,並寫下了不朽名著的《茶經》打下了基礎。

    長大後,陸羽不甘於木魚青燈的寺廟生活,一心想進入紅塵,欲去博取功名,踏進仕途,於是便下山遊歷。後來,陸羽又對道家學說情有獨鐘,在遊歷天下山水中,隱然已是一派仙道氣象。

    在陸羽身上,我們看到了儒、佛、道這三種思想集於一身的別樣風範。

    像這樣身兼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人,在中國傳統的文人中,有很多。比如王維、李白、蘇軾等。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傅大士,當代的南懷瑾等。

    從陸羽的經歷,我們知道,他是在寺廟中學會了種茶、泡茶與品茶。

    那麼,我們要問了,作為四大皆空的出家僧人們,他們為什麼要種茶、泡茶、喝茶呢?

    卻原來,僧人們每天都有固定不變的早晚課,要聽經誦經。可是,在循環往復的梵唄經聲中,很容易會讓人困倦,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定力不夠的,或是剛進入廟門的僧人們。

    我們知道,茶是有提神解乏的功效的,而這正適宜僧人們誦經時作為輔助的飲品。

    於是,來至於山野的幾片茶,便和跳出三界外的僧人們,成就了一場特別的因緣。

    後來,到了宋朝,有一位禪師,叫圓悟克勤的,他根據茶和僧人們的因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四個字,那就是“茶禪一味”!

    既然,由茶講到了佛,講到了禪,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佛教以及禪宗,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吧。

    東漢永平年間,朝廷派蔡音、秦景等去西天取經,他們路遇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發蘭,於是,一起東行,並以白馬駝著佛經、佛像,回到大漢。並因此而建造了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距今已近兩千年了。

    從此,佛教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歷經了千辛萬苦,慢慢發展起來了。

    期間,佛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倫理等,有著長期的衝突、互滲、適應、交融等,最終以獨具中國特色的新佛教而在中國扎根、發展,然後又東渡朝鮮、扶桑,進而影響世界,這就是“大乘佛教”。

    這其中的艱難與曲折,真是一言難盡也。

    我們知道,中國一直以來,是以儒家思想來“修齊治平”、規劃人生的。

    可是,如果人生正處不得意時,又或生逢亂世之時,我們卻將如何安放自己呢?

    這時,老莊的“清靜無為”、“神遊天外”的道家思想,就給予了我們以很大安慰。

    於是,從東漢末年,三國紛爭,到西晉時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大行其道。他們狂放不羈,追求個性張揚,像一股清流,蕩滌著混亂的時代,也讓後世文人們艷羨不已。

    然而,也由於他們誇張的言行,空洞的理論,帶有“行為藝術”特質的表演,是普通人所無法效仿的。所以,“玄學”之風也就很快地隨風消散於歷史長河中了。

    而更多的人,還在苦苦探求。探求人生的本質,探求靈魂的歸處……

    到了唐朝太宗時代,有一位僧人,發下宏願,要到佛教的發源地——西天如來處,去求取真經,以拯救我中華蒼生。

    在當時,李姓朝廷,因為種種原因,在國家層面上推崇的是老子李耳的道家思想,尊道教為國教,對佛教施行的是打壓政策。

    於是,這個僧人只能是偷渡出境,長途漫漫,艱難跋涉,用十幾年的時間,終於從西天佛國——印度,求取回來了古梵文佛教真經。

    這位偉大的僧人,就是玄奘大師,也就是《西遊記》中唐僧唐長老的現實原型。

    玄奘大師在印度學佛期間,參加了幾次無遮大會,舌戰群僧,以大唐子民的身份,大長了中華國威。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太宗皇帝以及朝野上下,非常高興。所以,在玄奘回國時,得到了隆重的禮遇,並在朝廷的幫助下,組建了龐大的譯經團隊,翻譯研究佛經。

    玄奘大師也因此機緣,提出了唯識論,創立了法相宗。

    不過,玄奘大師的法相宗、唯識論,實在是太過高深了,艱澀難懂,讓其他學佛之人望而生畏。

    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法相宗、唯識論也就慢慢地沉寂了。而玄奘大師,只能以《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活在後人的心中,還有大師以他最精美的語言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被無數的佛門弟子一代一代地虔誠傳誦著。

    既然艱澀難懂的法相宗不被大眾所接受,那麼,還有其他學佛的方便法門嗎?

    這時,淨土宗應運而生。

    淨土宗的理念是,我們所處的現世是苦的,出生苦,求學苦,工作苦,生病苦,老來苦,死亡苦,當下苦,此生無時無刻不是苦啊。

    這正說到了普通下層民眾的心裡去了。

    那麼,可有解決之法麼?

    有!而且很簡單!

    我們只要時刻誦念“阿彌陀佛”聖號,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就可以離苦得樂,在往生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從此脫離輪迴,永浴佛光!

    你看,既簡單,又方便,一學就會,人人可為。

    於是,淨土宗得到了普通大眾的認可與歡迎,並以其方便的法門,頑強的生命力,從誕生到現在,一直都有很多的人在修淨土宗。

    然而,問題又出現了。

    首先,如果只求來生,當下應如何?

    再者,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尊皇權,朝廷怎麼辦?國家體制怎麼辦?

    還有,佛教徒不結婚,不生子,那麼,種族的延續怎麼解決?士大夫所推崇的宗法製度何以處置?

    還有,佛教徒不事生產,需要眾生供養,這又無疑對社會的經濟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戰。

    等等等等。

    這些問題不解決,朝廷不能接受,士大夫不能接受,淨土宗又如何去弘揚並廣大佛法呢?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修行方法,能夠解決這一切的問題,讓所有人都心生歡喜呢?

    有!

    這個重任就歷史性地落在了禪宗肩上了。

    卻說當年,佛祖在靈山說法,直說得大地震動,眾神歡喜,天花亂墜。

    佛祖隨手拈起一朵花,凝神不動,審視眾人。

    此時,座下四周聽法之人,都靜靜地看著佛祖以及手中的那朵花,一時空寂,四下無聲。

    佛祖掃視著平靜且迷茫的眾弟子們。

    忽見座下大弟子摩訶迦葉面帶微笑,佛祖微微點頭,說到 :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佛祖拈花示眾,迦葉微笑傳法。

    從此,也就有了禪宗,而摩訶迦葉就是西天禪宗的初祖。

    後來,禪宗傳到了西天二十八祖達摩,他應師父所示,東渡來到中國傳法,開啟了中國禪宗的新局面。

    當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達摩帶著佛祖所傳的禪宗衣缽信物——木棉袈裟和紫金缽盂,來到了中國。

    他從廣東棄船上岸,就聽說南梁皇帝崇信佛法,大建寺廟,廣做功德。達摩於是便來到了南梁的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卻說這位梁武帝,名叫蕭衍,一生崇信佛法,還多次捨身同泰寺,就是今天的雞鳴寺前身。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於是,朝廷每次再拿大把金錢從寺廟中把梁武帝贖了出來。這就有點作秀的嫌疑了。

    梁武帝還廣建寺廟,有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梁武帝又親自頒布了《戒酒肉文》,從此,出家僧人不許飲酒吃肉。這更多的是從當時的國家經濟層面考慮的。

    還有,今天的寺廟裡,每當有特殊的日子,都會舉辦“水陸法會”,這也是由梁武帝倡導開始的。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佛教皇帝,最後的結局卻非常淒慘。部下叛亂,將梁武帝囚禁在台城,最後被活活地餓死。這裡面的因果循環,卻也是一言難盡也。

    我們回過頭來,卻說達摩來見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摩是從佛祖的西天而來,非常高興。

    在接見時,梁武帝先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自己所做的佛事,然後問達摩 : “請問聖僧,我做了這麼多,有何功德?”達摩回曰 : “沒有功德。”梁武帝聞言大驚,問到 : “為什麼?”達摩答道 : “這都是影子,都是虛幻的。”梁武帝再問 : “那什麼是真功德?”達摩說道 : “這個世上求不來。”梁武帝迷茫地看了看達摩,問道 : “那麼,現在和我對話的人是誰?”達摩道 : “不認識。”梁武帝這下是徹底糊塗了。

    達摩通過交談,也看出了梁武帝是虛有其表,和他談禪,無異於對牛彈琴,只能分道揚鑣了。

    於是,達摩便離開了梁武帝,一葦渡江,來到地處北魏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寺院後面的山洞裡,面壁九年,以待有緣人。

    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寒冷無比。達摩在洞中面壁,一動不動。

    有一個僧人前來求法,站在洞外雪地中,也是一動不動,眼看著大雪已經漫過了他的膝蓋。

    達摩心生憐憫,於是開口問道 : “你這麼辛苦,所為何來?”僧人答道 : “願大和尚慈悲,普度眾生。”達摩道 : “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僧人二話不說,抽刀砍斷了自己的左臂。達摩見狀,又問道 : “你告訴我,為什麼要學佛?”僧人道 : “我心不安。”達摩說 : “把心給我,我幫你安。”僧人道 : “我不知道心在哪裡?”達摩大聲道 : “我給你安放好了。”僧人聞言,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大徹大悟。

    於是,達摩便將從西天帶來的木棉袈裟和紫金缽盂,授予了僧人。這個僧人接受了衣缽,也就成了中國禪宗的二祖,他就是慧可和尚。

    這樣,中國的禪宗宗派制度便由此確立了。

    後來,禪宗衣缽依次傳給了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弘忍年老后,想要選個衣缽傳人,於是讓眾弟子作示法偈,以便從中發現有慧根有佛性的人。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了。

    卻說弘忍有個大弟子,叫神秀,是眾弟子心中公認的未來弘忍的不二傳人。他作了一個示法偈,開始還沒敢直接拿給師父看,於是便在半夜先寫在了院門外的山墻上。

    早晨,大家看到這個示法偈,只見寫的是 :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輕拂拭

    莫使惹塵埃

    眾人看罷,交口稱讚,競相誦讀。

    卻說寺院伙房有一位打雜的外來僧,他聽到眾人誦念的偈子,問明原因後,也請人幫他在山墻上寫了他的四句偈子(需要說明一下,他自己是不識字的),這流傳千古的偈子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僧人自然就是未來的慧能大師啦。

    ……

    話說慧能受了五祖弘忍衣缽後,一路來到廣東,隱姓埋名,一直等了十五年,感到時機成熟時,才公開亮明身份。

    卻說某一日,廣州法興寺住持印宗和尚在寺外廣場上講經說法,講完《涅槃經》後,大眾正在探討議論。

    這時,寺旁懸掛的經幡,也就是旗子,翩翩起舞。於是,一眾聽經人開始討論這個幡動的問題。

    幡本無情物,沒有意識,怎麼會動呢?

    有人說是“風吹幡動。”

    又有人說“風也無情物,怎麼會動?”

    風動?還是幡動?

    大家七嘴八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時,有一人從人群中站了起來,斷喝一聲 :

    “什麼風動,什麼幡動,都是你們的心在動!”

    正在旁邊打坐的印宗和尚,聞言大驚,馬上把這個人請進方丈室,與他探討起佛法來。

    這個人自然就是慧能啦。

    慧能口吐蓮花,直把印宗和尚講的是佩服之至。

    這時,慧能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把五祖弘忍所傳的禪宗衣缽取了出來。

    印宗和尚被慧能大師的佛理深深折服,當即為慧能剃度,並拜慧能為師。

    於是,慧能開始在廣東弘法,並依五祖所囑,從此不再傳承禪宗信物——木棉袈裟和紫金缽盂。

    也正因為慧能取消了衣缽信物的傳承,反而讓禪宗得到了更大的弘揚和發展,並由慧能開始,一花開五葉,禪宗在中華大地上蔚然成風,成為了佛教最重要的宗派,更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由慧能弟子所記錄的慧能大師的語錄,也成為了除佛祖之外的唯一的以“經”命名的佛教典籍,那就是《壇經》。

    所謂的“一花開五葉”,一花,就是由達摩祖師帶到中國,又以慧能大師為傑出代表的佛教禪宗。

    五葉,就是慧能大師的弟子們開創的新的五個宗派,分別是 :

    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

    到了慧能大師的三傳弟子百丈和尚,他對禪宗進行了改革,建立禪林制度,廢除了托缽乞食的傳統,自耕自種,自給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就是“百丈清規”。

    通過改革,禪宗更加融入了中國社會,被朝廷認可,被民眾接受,被知識分子士大夫所青睞。

    因為禪宗不立文字,講究機鋒,就像文字遊戲一樣,這一點尤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歡。

    最有名的就是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故事了。

    卻說當年,蘇東坡在瓜州任職,和一江之隔的京口金山寺佛印和尚相交甚厚,經常一起參禪論道。

    一日,蘇東坡忽有所悟,提筆寫了一首禪詩 :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越看越喜歡,越看越得意。為了炫耀自己的禪定能力,便把詩抄錄了,派書童過江送給佛印和尚看看。

    佛印看了詩後,笑了笑,提筆在詩的旁邊寫了兩個字,讓書童帶回給蘇東坡。

    蘇東坡接了回文一看,上邊批了“放屁”兩字,而書童還在邊上笑著,蘇東坡勃然大怒,馬上坐船過江,來找佛印理論。

    佛印看到怒氣沖沖的蘇東坡,笑瞇瞇地說道 : “大學士,你說‘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屁過江來’啊?”

    蘇東坡一聽,楞了片刻,然後二人相視大笑。

    你看,好玩吧,既是文字遊戲,又暗含機鋒。

    這樣的機鋒對答,又叫禪宗公案,是禪宗歷代禪師們的智慧結晶。在宋朝僧人普濟和尚編輯的《五燈會元》中,就輯錄了數千個這樣的禪宗公案。

    下面,我們再來講幾個禪宗公案的小故事。

    馬祖道一沒成道之前,拜師南岳懷讓。但他每日就是坐禪修行。一日,懷讓來到道一房中,見他正在坐禪,於是問到 : “年輕人,你每日坐禪,圖什麼?”道一說 : “成佛。”南岳懷讓便取了一塊青磚當著道一的面磨了起來。馬祖道一看了不解,便問到 : “師父,您在做什麼?”懷讓說 :“做鏡子啊。”道一說 :“磨磚怎麼能成鏡子呢?”懷讓說 : “磨磚不能成鏡子,坐禪難道能成佛?”道一愣了一下,問道 : “那要怎麼樣?”懷讓問 : “牛車不動,該打牛,還是該打車?”道一無語。懷讓又說 :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學坐禪?還是要學做佛?如果學禪,禪非坐臥。如果學佛,佛無定相。你這樣成天坐禪,不是學佛,是在殺佛!”馬祖道一一聽,如醍醐灌頂,頓悟。

    再說一個故事,講的是丹霞天然和尚。一日,丹霞來到洛陽惠寧寺,因為天氣寒冷,他竟然把寺中供奉的木頭佛像拿來生火取暖。寺廟院主大驚,罵道 : “你是哪裡來的野和尚?為什麼燒我的佛像?”丹霞天然不緊不慢地邊撥著火燼邊說 : “我在取舍利啊。”院主說 : “木頭佛像,哪來的舍利?”丹霞說 : “哦,沒有舍利啊,那再燒兩尊。”

    再說一個。一日,蘇東坡和佛印來到杭州靈隱寺,看到寺廟裡觀音菩薩像,手持念珠。於是,蘇東坡問佛印 : “善男信女們手持念珠,是為了念誦菩薩。那麼,觀音菩薩手持念珠,又是念誦誰呢?”佛印道 : “觀音是念誦觀音啊。”蘇東坡問 : “觀音為什麼要念誦觀音呢?”佛印道 : “因為菩薩最明白,求人不如求己啊!”

    大家可以找來《五燈會元》看看,裡面有那麼多的禪宗公案故事,讀來真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讓人的思維瞬間打開,進入了另一個境界。

    而這些禪宗公案,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所要講的,其實就是兩個字——破執!

    我由法生

    萬法皆空

    空亦是空

    破去我執,就是羅漢!

    破去法執,就是菩薩!

    破去空執,就是佛了!

    所謂的“悟”,只在一念之間,不悟是眾生,悟了就是佛!

    我們真正的修行,不是禪修,不是打坐,而是生活,是經歷。

    就像《紅樓夢》中,太虛幻境中的一干人物,要下凡曆劫,才能最終參悟得道。

    所以,當伴隨著賈寶玉曆劫的那塊通靈寶玉,再次回到大荒山的時候,雖然表面還是那塊石頭,但從本質上來說,已不是原來那塊女媧娘娘所棄的石頭了。

    昆曲有一個很有名的折子戲,叫《思凡》,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從小在寺院長大,每日裡是念經拜佛,每天看到的,除了師父,就是佛像。可是,等到她年歲漸大,情竇初開的時候,她心中所想的,可不再是什麼師父和菩薩,也不是木魚和佛經了。她終日想的是要下山,去找個男朋友,過那紅塵生活,勝過這黃卷青燈也。終於有一天,趁著師父不在,她脫下袈裟,換上布服,下山去尋求她心中的幸福生活了。

    所以,沒有了在紅塵中的經歷和修行,只是逃避在紅塵外,這樣的修行和參悟,是虛幻的,猶如空中樓閣,一點點外力,就會讓那些所謂的修行化為泡影。

    佛教中最聖潔的蓮花,它本來自於深水污泥中,當它衝破了束縛後,才會開出來最美麗最聖潔的花!

    佛祖釋伽牟尼,也是經過了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經歷了普通人無法承受的痛苦,最後才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就像我們喝茶,剛開始接觸茶的時候,感覺茶麼,就是一杯樹葉泡的水而已。當沉迷其中時,才知道茶不是那麼簡單。原來茶是有這麼多的分類,有這麼多不同的香型,還有這麼多不同的泡法,以及對水,對壺,對杯,都有那麼多的講究。於是,我們從一個茶的小白,開始去搜求各種不同的茶,品味各種香型所帶來的愉悅,還同時對不同的茶具,也都充滿著佔為己有的樂趣。

    可是,當茶喝的越來越多,對茶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大徹大悟,明白了,茶麼,就是茶,既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

    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謂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而此時的你,表面是回到了原點,其實卻是看到了事物的真相。

    這才是真正的參悟!

    還記得我們開始提到的,趙州和尚的“喫茶去”的典故嗎?

    又有一天,一個人來到觀音院求法,趙州和尚問 : “你吃粥了嗎?”答說 :“吃了。”趙州和尚說 : “洗碗去。”

    所以,法無定法,讓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去參悟真諦吧!

    最後,讓我們用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示法偈,來了結這次茶與禪的因緣吧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感恩各位,阿彌陀佛!!!

    己亥年仲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禪 茶 一 味(應大士茶亭之約作專題茶會的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wo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