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遇到一个女性朋友,一个人带着孩子,老公在海外务工。平时的生活主要是围着孩子转,我前年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老公下班还帮忙带下,个中滋味,如临其境。
朋友是个直爽的人,简略地陈述了其生活的脉络:婆婆性格强势,婚前老公还有些情调,有孩子后,就抱着媳妇娶回家有了孩子,万事大吉,再加上聚少离多,夫妻间比陌生人还生份。现在,有一个月没有电话联系了。现在她觉得老公的性格和婆婆有九分的相似,老公和婆婆母子俩的沟通比自己还多,自己完全像个外人,有种被排斥的感觉。朋友的情感诉求是:明明是夫妻,为什么过得比陌生人更寂寞?还有衍生的烦恼:婆婆对大嫂和侄子比对自己好得多,自己总是出力出钱不讨好?为什么?
分析了朋友的主要两个问题:1、夫妻间四五年的婚姻生活为什么没有得到互相信任?为什么过得比婚前更寂寞?
2、为什么自己在这个新生家庭中,总是得不到婆婆的认可?和婆婆家人的关系总是不和谐?
这两个问题每每让她对现在的婚姻萌生退意,却因孩子太小而在苦苦坚持,她问我,这样究竟值不值?
我一直在劝她,你婆婆你改变不了她的,这是肯定的,一个人活到五六十岁,脑海里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尤其是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不像年轻人这么容易接受新思维;你老公,十万八千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电话沟通,不如当面沟通有效果,而相处的模式决定了你们的现状,电话里谈得再热络,放下电话后还是要继续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一大一小生活,仍是把自己淹没在日常的保姆式生活里。
而走出困顿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目前不能外出工作的情况下,把自己活出精彩,在有限的条件中重塑自己的生活信心。比如,她说自己形体不佳,有次带孩子出去玩,一个大叔问:你是孩子的奶奶?姥姥?把朋友打击得快晕过去了。朋友有些小胖,也不至于看起来像孩子的奶奶辈。我建议就是让她在孩子睡觉的时间里,自己在家找出郑多燕的健美操,一天坚持做1、2小时,主要是持之以恒,我感觉应该是会比现在要好。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无论男人,女人,想要心态更高远,心胸更宽广,去看书,去看书。听音乐,班得瑞的轻音乐,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可以去聆听。全职妈妈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去做一些自己认为必须做的,而不是去想一些困扰自己的,一直想一直想过去的烦恼,把自己想得心里充满负能量。相反,在最困顿的时候,选择积极,向上,阳光。走出一种自己认为阴郁的心态是困难的,但只有接受新生的自己,才能迎面扑向光明,迈向幸福。
这些都是善意的建议,我想想,这个朋友遇到的困境,我也曾遇到过,我们都是婚姻课里的小学生,都必须接受“现实”这位老师的教育,有的通过教育后,走向正常的幸福的生活道路,有的,通过教育后,走向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问题不在于“现实”老师教得如何,在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得如何。这其中,同学有“婆婆”、“公公”、“老公”、“大小姑子”、“大伯小叔”,怎么和这些“同学”相处,就是一辈子的学问。
每个婚姻中的男女都在婚后有段适应期,磨合期,“七年之痒”就是这样来的,当相恋的两人过了蜜月期后,原来自己精心藏起来的本性的弱点,有了适当放松的时机,觉得过了蜜月期后,尤其是女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让自己可以暂时放下所有心理警戒,全身心地投入到婚后生活中去,把自己纯天然,原生态的自我展现到婚姻生活中。
我也是,这位朋友也是,刚开始对大家都是各种无私的好,有时候甚至比自己的亲妈亲爸都好,刚到老公家和婆家人相处时,婆婆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得劲,我会帮她砸砸背,捶捶腿,平时营养品保健品也不少买,那种感觉,就是叫做比亲妈还亲,背后的心态就是:我是新来的,我对您和我的父母一样好,希望您也视我如家人,如原生态家庭一样。我就是以这个心态来相对这个对我来说还相对陌生的新家庭的。OK,这都是先决条件的,当老公是一个人的时候,谁也替代不了你的位置,那么,很快新生家庭系统会自动合成,恭喜你顺利地晋升女主人的角色。若是老公有两个或以上的兄弟姐妹时,那么,肯定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系统不一样。所以,付出的都是有可比性的成本了。
比如,这位朋友的老公是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哥哥,下面有个妹妹,这种事情,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占比是很大的。所以,只要有两兄弟的,一般妯娌关系都属于一个模式,表面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骨子里却认为是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因为人人都知道不要攀比,却轮到自己身上总是难以实现。而攀比的对像就是共同的:婆婆公公对自身家庭的财产分配程度。这种分配又具体分化为金钱、时间。
因为我的生活圈是小县城,周围朋友家庭大部分都是有从农村来的老人帮忙,尤其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最能体会老人的金钱关照:买房的时候条件好的老人都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来帮助子女,无论多少,都是老人的心意。如果只有一个以孩子,那么没有比例,有多少给多少,若是子女两个或以上的,那么相对发展不好的那个肯定会获得比较多的照顾。我看了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
很多身边的朋友在面对婆婆或公公对小叔或大伯、小姑大姑在财产分配、照顾孩子时间上有不平衡的时候,各种心态都有,一般的家庭矛盾80%都从此衍生开来。普遍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的:
1、婆婆公公对大嫂或小叔家的孩子偏心,相对来说,比对自己家孩子看起来要好,具体到一箱奶、一点菜,一件衣服、各种不一一列举,就是传说中的看着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家的孩子要好。
2、财产分配上,不是偏向老大就是偏老小,不是偏向男孩,就是偏向女孩,都有,主要看各种父母的心情(与父母的亲情互动时间多的估计会分配得比较满意)。
3、照顾孩子时间上,最公平的我看了都是一家一年,谁也不偏向。这其中也有只给一家看的,不给另一家看的;或者说两家三家都照看,但有的不放心,怕自己孩子被看不好,直接自己接手,不让老人看了。
4、和公婆的(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同)习惯不一样,在新家庭里各种不同的习惯引发的各种家庭矛盾占了很大一部分。
说说我,父母有两个女儿,因为我成家了,妹妹也成家了,都买房装修,妹妹研究生毕业,找的是稳定的国企单位,妹妹受教育的时间比我长,那么我和妹妹生活工作肯定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妈妈就会在我们两个人间找平衡,妹妹以后的条件相对来说,比我好,那么,我就是在财产分配上来说,分得多一些那一个。妈妈是过来人,希望我们都过得比她要好,要幸福,我们对她来说,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爱的延续。谁过得不如另一个好都不是老人希望看到的。所以,这就是一种落差。无论你接受不接受,现实就是这样存在的,这都是我们父母对我们的一种互补平衡。我妹妹经常会说妈妈偏向我,也是有抱怨,但妈妈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妹妹会抱怨,却改变不了妈妈的做法。
老公家里是还有个妹妹,已出嫁,后来听小姑子说男方可能因为公婆没给什么嫁妆,在北方,小县城,你懂的,尤其是山区,婚后妹夫对小姑子颇有微词,从一开始不满意,到后来成为各种矛盾的起火索。并不是指责公婆对小姑子吝啬,而是另有原因。从侧面来看,这也是一种由财产分配引起的新生家庭矛盾。
遇到上面各种矛盾,做为孩子的妈妈来说,首先,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本身出身于农村,遇到个出身农村的老公,没有什么很深的阶级矛盾,不是城乡矛盾,也没有其他矛盾,我就是敬婆婆如妈妈,她待我也不错,日子就是这样慢慢展开,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而每个在婚姻里遇到各种烦恼的女性朋友,我仔细总结了一下,三个好友,都是家里有小叔或者大伯的,一是财产分配上的不公,二是照顾孩子时间上的差异,还有是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烦恼。这些,谁也替代不了的烦恼,让人无法小觑,却又影响了日常夫妻关系。
每个向朋友倾诉的心事,其实自己都有答案,只是自己需要人聆听自己的心事,说出来,心里就好受。在得不到最佳倾听对像的时候,朋友,就是最好的聆听者。
这些都是婚姻大学里我们所要学习的,消化的,包容,直至自己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如何在自己首次做出正确的婚姻选择下,坚持,宽容,和睦地走下去,这个中过程,既有窝心的,也有愤怒的,烧心的,悲伤的、麻木的、快乐的、喜悦的心情,人说五味杂陈,就是这个酿造过程,最后出炉的,就是修炼后的你,升华后的你,得到婚姻和人生真谛。
我们都有权利让自己在婚姻中过得更幸福,过得更向上,今天的结合是为了证明昨天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是爱的证明,怎么在婚姻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幸福,是每个人都每天进步的证明,今天你若烦恼在婚姻中你比未婚时更寂寞,那么,收拾好心情,把自己过得比昨天更好,更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