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个哈佛研究生毕业的老师的一门系列课,做个学习心得总结吧。
这节课老师讲了关于哈佛的三个谣言,对学习力给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起来看看吧。(PS:老师课上给出的一些图片资料,可能涉及版权就不发上来了)
1.哈佛不眠夜,你见过哈佛凌晨4点的图书馆吗?
相信大家都听过哈佛凌晨4点半的图书馆,说是座无虚席,灯火通明。但这次老师给了一张照片,是她在哈佛的图书馆准备课程时候的,当时是晚上9点,整个图书馆就只有她一个人。
最优质的学习,不会发生在一个人的埋头苦读里,而是发生在对于生活的观察体悟里。
这很好理解,都说一个人学识最为渊博的时候,就是高考结束的那一瞬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埋头苦读换来的知识,往往是忘得一干二净了,反倒是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一些事情的所思所想,陪伴我们的时间会更久一点。
2.只要你足够努力,不论出生背景,都可以进哈佛
电影《风雨哈佛路》里,女主从平民窟考上哈佛的确很励志,但据统计,绝大多数哈佛学生是中高产家庭出生,其中最好收入家庭占了70.3%,而最低收入家庭只占3%。
原生家庭很多时候会给人带来与生俱来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会一直陪伴这我们,并且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扩大,成功的往往依旧是那些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人。
姑且不说中高产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学习的东西,本身就要比低产家庭的孩子多得多,单单是习得性无助的存在,就足以让两种家庭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了。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之后在人身上做了类似的噪音实验,证明了人同样会有习得性无助。
3.学生更需要哈佛,还是哈佛更需要学生?
哈佛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都觉得进入哈佛,甚至是出国留学,就是一次很好的镀金,觉得是哈佛成就了学生,而老师却告诉我们:
真正让哈佛与众不同的,正是这一群学生,他们一起构建了一个很自然,很浓厚的互助型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
(嗯,这个,好像听到了不得了的东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再好的学校,没有自身的努力,最后一样什么都不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4,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
三者缺一不可
没有动力,就不会开始学习;没有毅力,什么都学了一点,但都不精通;没有能力,就变成了死读书,不会有太高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