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感悟写作深中趣

感悟写作深中趣

作者: 王卓族 | 来源:发表于2017-05-29 10:16 被阅读25次

          如果没有语言, 人类成了聋哑.。语言分口讲和笔写,笔写即文章。请看三国时代魏文帝语录:“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此话道出了写作的意义。

        文章追求深度, 不管读者是何方神圣。都要让他们有些读不懂的东西,把作品置于一定的高度,方显魅力及价值。满园春色, 折取一枝,足以值得一读。写作的同时,鞭策作者,先博学多才,后笔下生花。作文讲究章法, 务必练成一套自家的功夫。文章里面有招数,才是写作的兴趣所在。

          千里行程由近致远, 万字篇章破题而出。文如其人,先问他是谁家子? 题目与书名一格, 费尽推敲。 论命题, 唐宋人不及明清人, 举《围炉夜话》为例,看似平常老实,实属匠心蛊惑。想象天寒地冻,热炉取暖,几人围在那里,天南地北扯谈,话题一篇篇。细品掂量那《小窗幽记》,或《燕山夜语》等已退其次了, 剩下就摆不上枱来。

          题目的作用往往被低估, 随便给个名,笼统不形象,粗俗不含蓄,甚至背北内容。万事起头难, 文章承题同样难, 难在没有模式准绳.。有一条捷径可行,引典故,借名言,为自己文章开路。小卒无师不服众,请来神佛,谁敢阻拦? 清朝文人王永彬悟出其妙:"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古人写作喜用辞赋骈句,例如《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此法长不过四,否则渗气。 作文笔法多变则活,可暗填词牌造句,如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引自毛泽东诗词)"若能句句一韵到底,生色无限韵趣。过去,作者不介意开卷的长短,现在,不宜短,因为题目带着开头段落,作为告白介绍标出,志在拉读者和点击率。就当取巧兴趣吧。

          随着序幕的拉开,好戏正在后头。行文首先运用好标点,它象乐谱的音符一样重要。作用于音乐长短的节奏。文无标点,产生误解。请看下面口传的教材:(一)颜容十分, 丑陋并无, 一双好脚。(二)颜容十分丑陋, 并无一双好脚。比较两例句,可想而知标点的重要和必要性。尤其用于合约、证书或状纸等,不允半点差错。

          音乐讲节拍,文章亦相同。诗赋因工整似排队,令节奏单调, 才有宋词、明小品横出。可见标点和句型能营造文章的节奏气氛。运筹笔底,何等有趣呢! 文章体式仿佛十八般兵器在手, 展现武术的愽大精深,仅会舞剑,休称会武。

          文章的段落同样重要,好似衣裳的剪裁布块,前幅后幅,袖腕领襟,需要缝制起来才可试穿。有个《天衣无缝》成语,可借给写作参考,所谓过渡自然,承上启下,意思串连等提法极抽象,这些是无法言传身教的秘诀,仅出于肠肚婉转而已!

          开头多数触景呼出,结尾经常抒情应对。结尾妙在似完未完, 完了就是绝笔不妙。最好留下余音去绕梁。 古人写作喜以诗句收笔,北魏郦道元所写《三峡》即是这样:"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也有的作者用精辟见解结尾,以情理动人,感化那铁石心肠。例如《与彭宠书》一文,结尾云: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无为见仇者快."后人引用此言时简化成: 亲者痛,仇者快。再看《汉上琴台铭文》的尾句:"白雪罢歌,湘灵停鼓。 流水高山, 相望终古."这四言古诗句型,着实精采绝倫,让人连同几个典故混和回味。

          结尾文法很多,可动用明朝小品文,或清朝人长联等体裁,两式擅长抒情说理。 例如:''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一段金石良言令人难忘。

          咬文嚼字,停笔推敲,这是"指点江山,激揚文字"的神情。写出来的文稿,与人分享,被人欣赏,此中乐趣谁能知? 翰墨一生, 倘若拥有一群知音粉丝, 苦亦甜矣!

            写作不会白费心,于无声处尝甘苦.他日翻阅文稿,胜似默看旧照.文章穿过时空,飘流人间寻知己.写作的乐趣无穷无尽,登堂入室,才知辉煌.

          酷爱写作的人,大都多愁善感,甚至抑郁,他们把苦辣酸甜的心水 倾泻在文章里,求得一时的解脱或快意.灵感专揀这些人去依附,助其写出动情的文字.此乃至高至深的乐趣也.也是令人不解的爱好: 伴他人生笔一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悟写作深中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yk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