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空间
来自勒温的动力场理论,
表示各种可能事件的全体
是在一定时候
决定个体行为的全部事实的总和,
包括人与环境。
其公式如下:B=f(Ls)=f(P,E)
其中B表示个体的行为,f为函数,Ls表示生活空间,P表示人,E表示环境。这里勒温所说的环境不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而是心理环境,即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
需求的作用使得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称为引力或斥力。看见糖果就想吃,叫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叫斥力。由于生活空间具有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
二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经历了超出人正常痛苦范围的灾难性事件,
会对受害者产生严重而长期的影响。
一些灾难的幸存者可能患上这种综合症。
它的主要症状是:
(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
(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的场面;
(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内疚感。
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三 拷贝世界
指由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通过其广泛多样的传播渠道,
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四 普罗透斯效应
普罗透斯效应是指在虚拟现实社交环境中,
当个体被赋予不同的角色特点时,
往往会表现得与这些特点相一致的现象。
可以宣泄个体被压抑的情绪
并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
同时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
其不足是可能会丧失现实感,
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
五 生态系统理论
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是对环境描述最为丰富的心理学理论。
他对社会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这是一种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
他强调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
在这些系统中,
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
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1.具体内容
(1)微系统
个体直接的
面对面的
水平上的交流系统。
微系统中
每一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
与别人交互作用。
例如,母亲对儿子小明唱歌,同伴与小明做游戏等。
(2)中系统
是各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如:我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交往方式会影响到我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方式。
(3)外系统
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
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体现出两个或更多环境之间的联系。
例如:儿童生活在家庭里,但家庭不是与外界隔离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会受到朋友的影响。
(4)大系统
又称宏观系统,
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
包括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等。
(5)历时系统
又称长期系统、
时间维度,
即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体现出社会生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2.意义
(1)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环境
对能力与行为的制约作用。
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
都会对个体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2)从时间上来看,
人的行为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
而且受时代变迁的制约;
(3)生态心理学及其主要观点,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教学材料、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对个体的态度、
行为模式等的影响。
3.局限性
无法进行实证研究,
比如对个体与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无法研究;
同时长期系统、大系统如何作用于个体发展也无从考证。
六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
在特定的方向上
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一)从众与服从
1.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
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首创以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经典实验:从众行为实验。
从众的原因:
(1)我们对规范性社会影响做出的反应。
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
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
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2我们对信息性社会影响做出的反应。
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
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服从
是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
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经典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服从的原因:
1把责任归于权威。
人们为自己辩护的一种常用方式是把责任归于权威,
以此来减轻对自己所从事行为的责任。
2任务被常规化。
人们之所以愿意服从残忍的命令
因为这些行为是执行常规的责任和角色应有的行为。
他们一开始就感到这些行为是正常的,
一定要去完成,
因此他们就不可能有心思来怀疑其合理性
或道德上的问题,
也就不加批判了。
3相信权威宣称的主张和动机。
人们执行权威的命令
大多是因为相信权威宣称的主张和动机的正当性。
而为了获得人们的服从,
权威所宣称的主张和动机往往以冠冕堂皇的言辞为借口。
4步步为营,落入陷阱。
为了使人们服从权威者所谓合理的命令,
权威者设置陷阱的第一步是让人们毫不费力地做出选择,
接着一步步地加码,
在个人意识到之前,
已是骑虎难下,
他做了一系列导致问题的行动,
从而使这种服从得以坚持下来。
(二)团体影响
1.社会促进(20名解)
也称社‘’会助长,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
使得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
导致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2.社会懈怠
是指在团体中
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
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
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3.去个性化(22名解)
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
(个人在群体中,
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
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责任分散;身份匿名;
自我意识弱化;服从团体压力
4.社会排斥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
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
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