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茶,大概是十多年前,喜欢普洱,是从猫行的一篇图文并茂的茶马古道游记开始的。
然后开始混迹各种论坛,看紫砂壶,逛茶城,和同事交换买来的茶试喝。
自然就认识了一些懂茶的有茶源的朋友,看话剧能认识,养多肉也能认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你开始关注某一类事物,会忽然发现周遭都是专家,哈哈哈。
然而,究竟怎样才算好茶?不懂。
到底,值不值得这个价钱?不知道。
为什么买的时候觉得好喝,回家味道不同了呢?怪哉!
过年前一个邻居看微博发现我开始学茶,就问了些基本知识,见我回答得有模有样便又问哪里能买到像她同事泡的好喝的普洱茶。我的回答是,同事的茶好喝你该问她吧?自己喜欢的茶只有喝过才能知道啊。然而,当年的我喜欢的喝过的,就是好茶了么?卖茶人说的“喜欢就是好”的理论对么?
其实,是有拿了自己买的茶去请同学和老师会诊的。用审评的方法自己喝,也大概能发现些不足之处的。只是当你不懂茶的时候,只会觉得那是不懂得冲泡方法造成的,特别是昂贵的茶,更是如此。要人怎样能接受贵茶不好的现实呢?
邻居就像几年前的自己,刚刚开始想喝,又不知道自己能否辨识,很希望有略懂的朋友推荐。而我,决定不像当年引领我的茶友那样说一句“喜欢就是好茶”。我说了很多很多。
首先是原料。肉眼能看到的主要是外形。以前的茶友告诉我的是:好看的饱满的就是好的……嫩的就是好的……颗粒大的就是好的……好喝的就是好的。
春芽夏芽秋芽,多少人能分得清?所以,芽不一定比叶好。
春茶生长不如夏茶快,以绿茶为例,并不是芽越大越好。
青茶类球形茶,芽叶等级越高越嫩颗粒越紧实,但不一定颗粒大,粗老的叶子团不紧加上本身叶子大往往颗粒松泡显大。
低温泡,投茶量大,快出水,可以扬长避短,能避免泡出苦涩,加分不少。所以,“好喝”的也不绝对是好茶。
其次是工艺。
红茶发酵不到位,烘干不到位,闻到的可能是清香、焦香……普通能闻到的薯香其实也并不是好品质的体现。而传统工艺中的烟气浓,茶却未必不好喝。
传统的铁观音取2-4成熟叶,发酵及焙火程度较高,喝着有音韵有暖意,闻着却远不如现在轻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好闻。新工艺迎合的是我们的嗅觉享受,然而茶却更寒,可能引起体质虚寒的人胃痛。
学茶有段日子了,其实依然不觉得懂茶,只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那就是:真正的好茶是自己泡也不会难喝的,随便泡都不难喝没异味的,浓淡喝了身体都不抗议的。回味悠长,香气优雅持久不张扬,汤色明亮油润的,叶底搓揉不软烂的。还有一句关键的,有这种茶类该有的特质。比如红茶该红汤,现在有多少人喝的是橙色的红茶?比如熟普应该醇厚回甘,寡淡无回甘甚至锁喉的,喝了反而有害健康。
真正的好茶是所有人都会觉知的,这一点不用怀疑。有人喜欢有人强推但自己却喝了不适或不喜欢的茶,可能是合格的茶,可能是和本人体质不符的茶,可能是有工艺瑕疵的茶,不买是正确的。
有人略懂茶,经过训练会比常人有更多的经验值和联想力,就像红酒一样,皮革味、黑色水果味、红色浆果味、辛香味……当他们说出来的时候,你会被影响,感觉会被引导。当别人给你先喝不好的茶再喝好茶的时候,你别买,哈哈哈,因为你喝的是差异,并不一定是茶真有多好。当店主拒绝你要求闷泡后热嗅的,你别买,哈哈哈,因为异杂气和茶质的不平衡会昭然若揭。
学茶时,老师总是建议先喝好茶再喝次一级的,那么苦涩感不会影响你对后面的判断,因为审评法茶浓,苦涩感半天无法消失。浓茶不一定要喝,但是买茶时能品出优劣。
除却同学小聚,第一次带着“过去的自己”去同学店试茶,他敢于泡久,笑对朋友那陈香像焦味的评价,敢拿自己最好的生茶来招待,不怕后面的茶显得品质更弱。深以为然。
当年带着一处买来的茶去另一处求评价时往往被差评,才促使我想自己学会品鉴,多亏了那些茶友才有了今天的我,认识了好的老师,认识了有茶德的同学,也避免了盲目的买茶。好茶有时是靠蹭的,好的茶人是乐于给有缘人试喝好茶而不在意你是否买茶的。然而,被蹭茶倒了店的也不少,哈哈哈。祝福天下有茶德的茶人吧,希望大家都懂得更多,不要让劣币淘汰良币,不要让故事传说美化了一片叶子一杯清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