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乐山乐水灵魂之作
重庆 | 一九五零解放碑

重庆 | 一九五零解放碑

作者: 萧寒晨夕 | 来源:发表于2021-12-30 19:39 被阅读0次

文/萧寒晨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四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内外交困,为了鼓舞民众抗日救国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渝中区的邹容路与民权路、民族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原名大什字),建起一座黑色木结构的7.7米高的四方形碉楼——精神堡垒,将七七事变中的民族抗战精神有力地融合进了这样一个赋于深远意义的建筑物。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在长达五年半的时间里对重庆进行了至少218次战略轰炸,在中国伤亡10000人以上平民的同时,超过17600幢建筑物也被毁,这其中就包括这座在重庆极具象征性的“精神堡垒”未能幸免的也被夷为平地。

此后,国民政府在原地升起旗帜,以表继续抗疫的决心。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政府又决定,在原址兴建纪念碑,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

1947年10月10日,碑体竣工落成。台基高出地面1.5米,碑高27.8米,由八根立柱合成呈圆柱塔形,灰色立面,园顶弧盖,面向东方的碑面上赫然篆刻着七个大字——“抗战胜利纪功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字清晰可见 1947年10月10日,抗战胜利纪功碑(解放碑前身)建成的历史性时刻

1949年1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的5个营,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进入重庆市区,重庆正式解放。

重庆解放后,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更改旧有地名。

1950年3月2日,根据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提案,重庆市军管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改。6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复重庆市人民政府“现各方对更改旧有街巷路名提意见的人很多,希所属承办单位早改为要”。6月29日,重庆市公安局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新拟更改街巷名称一览表》的报告,市政府立即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0年7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布告(府秘字111号):“决定对部分马路街道的名称予以废止,其中就将中正路改为新华路,中正街改为新华街,林森路改为解放路,岳军路改为建设路,国府路改为人民路,国府村改为人民村,中央新村改为光明新村,中美村改为富强村,林园路改为新建路,地主宫改为幸福宫,德邻街改为前进街,中正路(黄桷镇、澄江镇、白庙乡、文星乡)改为民主路,中正亭改为新华亭,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解放碑,中央公园改为人民公园,饿鬼凼改为滨河坝,复兴关仍改为佛图关。希全体市民周知。”

上世纪50年代集会时的情景

布告发布之后,改名之事便进入操作程序。

1950年9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1950年10月5日,重庆市政府建设局实施的纪功碑改为解放碑工程动工。

1950年10月9日,重庆市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转呈刘(伯承)主席赐题,以示纪念”。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笔题写了“人民解放纪念碑”“刘伯承敬题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两张字幅。

1950年10月1日,重庆人民在这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前景的建筑物前,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庆节,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自从纪功碑正式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重庆人便习惯性地称其为解放碑

此后,解放碑成为重庆盛大集会、重大节日的庆典之地,成为重庆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纪念全中国人民解放的一座丰碑。

解放碑,记录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来入侵的深厚历史,承载着浓烈的抗日民族感情和从炮火中拯救中华的坚强决心,它不仅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更是重庆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何智亚 摄 上世纪60年代的解放碑 1981年的解放碑 上世纪90年代的解放碑 21世纪初的解放碑 当下的解放碑 繁华解放碑-网友供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 | 一九五零解放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fw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