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看到快高考的消息,感慨时间真快之余细细反思了“独木桥”上曾经的我的状态,就有了以下的杂谈。
我发呆是常有的事,窝在宿舍写字的功夫想通了一个曾常挂在嘴边的问题——为啥我们学习效率不高?于我,这是很含糊了很久的问题。
我想更多的是过分依赖老师,依赖成常态,所学的知识不但具有局限,而且缺乏连贯性。所以我想,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对“学习”这两个字本身有些最本质的认识。
他一定是独立于老师和课堂,以勤奋的姿态积累碎片化的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进而将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也就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所学东西也就不再是“应试教育”的附庸。如此以来老师对于他的学习来说,已然是很好的辅助作用,是纠错是辩证的学习资源 (说得有点生硬哈)。
杂谈*“独木桥”“独”在哪儿?
但矛盾的是,我们往往在最适合的年纪没有参透这个道理,或者说我们无瑕参透,我们有的是慌慌张张顾此失彼,有的是千军万马成在一绩——有时候我会想,回归学习本真,“独木桥”会不会变成“罗马大道”?学,重在谋心!不说学习,生活我们总是善于将问题复杂化,然后再略带沧桑地寻找简单,就像歌词“一边失去,一边寻找”……
好了,回到学习,除了自我认知的不足,我认为也缺乏将知识系统化生活化的环境:比如在四面围墙的校园里谈政治,讲历史,学地理多少是理解度不够的,只是干巴巴地为了成绩啃书,也就形成了“文科只需要背就好了”的偏向理解。
学习和生活脱节,知识被制度化,功利化我想这是很多学生高考“不得志”的原因,也应该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新一代年轻人文化素质的因素。
杂谈*“独木桥”“独”在哪儿?
而对于教书育人者,传道授业解惑: 一定是一个先予己,后予人的过程。我想这跟前两天看的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里“解放天性 还原教育本质”的观点有所同。
书中自有黄金屋。理解读书学习的本质,可以决定“屋”的大小。如果我过早理解这一点,那“独木桥”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