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大概是所有有孩子的人,都看不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吧,这本书买了很久了,却一直不敢翻看。特别是每次翻开目录,看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急忙又掩上塞进书架。
这次借着读书营的关系,鼓起勇气又打开了。我不愿在热热闹闹的时候看这本书,于是在家里都安静下来的凌晨两点打开了它。一口气看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分里杨绛先生埋怨钱钟书在梦里撇下她走了,在第二部分里却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一步步一点点的看着女儿和老伴走了。
虽然前两部分的基调是伤感、无助的,但也能透过一些细节看到这个家庭的温暖和谐。无论多少岁,钱瑗在爸妈眼里都是小女孩,爸爸依赖着妈妈,妈妈牵挂着爸爸。一家仨老人还是打打闹闹热热闹闹。
很向往这种相濡以沫陪伴终老的亲情,我们看到大部分夫妻越过越平淡终成“兄弟”,很多子女因为谁该赡养老人而互相推诿,可能是这类社会新闻看多了,好像这种情况才是正常的,往往一对比还觉得自己已经好很多了。
但是光羡慕和向往明显是没有用的,还得说出来和做出来,不然对方也很难从你的表情中体会到。这点深有体会。大宝松松刚出生的时候,我只会和他大眼瞪小眼,看着他姑姑们和还不会说话的松松开开心心的“交流”很是羡慕。后来学会了点和他“自言自语”,说“妈妈爱你呀”也是悄咪咪的说还怕别人听见。后来开始说话的大宝才彻底激发了我这个机能,所以现在面对小宝的时候也能一个人对着他说说笑笑停不下来。
扯得有点远,看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在拥有的时候多加珍惜,不然到失去时,挽回也是没用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