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者何
最近一年,明显觉得自己不再是年轻人,最起码没有了少年心性。少年人整日琢磨着新鲜好玩的事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充分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如今,我已经没有那种心态,只想着来日方长,不知还有多少烦心事儿。也许是少年时代的生活太过美好,让我不愿离开那座既是保护也是禁锢的象牙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生活哲学上一样行得通。读书读的不仅是知识,也是生活的态度。近年来逐渐脱离学生生活,读书变得少了,家庭和独立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我每日求索活着的意义而不得,俨然是进入了“思而不学”的危险状态。想要脱离这种状态,只能充实自己,不论是读书,看影,还是旅行,充分学习过后,再去思考吧!
每日一篇读书笔记,希望坚持一段时日后,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
今日读记·何草不黄
最近在看鲁西奇的史观论书籍《何草不黄》,书名选自《诗经·小雅》,还未读这本书,我便被这首诗吸引了。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自己试着用散文的方式翻译了一下:
哪里会有不枯黄的草,就像我们的生活,哪有不行军的日子?哪里又有不四处奔波的人呢?
哪里会有不腐烂的草,就像我们这些人,谁又不是离家的单身汉呢?可怜我们这些征夫啊!简直不被当人对待!
我们既不是强壮的野牛,也不是凶猛的虎豹,为何要没日没夜地在旷野里奔走!可怜我们这些征夫啊!日夜都不得停歇!
路边有毛茸茸的野狐狸,它们在深深的野草从里奔跑。官员乘坐的华丽高大的马车,在宽大的周道上缓缓前行。
……
读到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画面,秋日的平原,草木枯黄,道路一眼望穿。车轱辘的嚯嚯声与小动物穿梭野草中悉悉索索的声音混在一起,自有一种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但一群人“破坏”了这个画面,他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脚步,低沉地吟唱着这首哀怨的诗歌…
他们抱怨日日行军的苦累
他们哀叹自己离家千里的凄苦
想到这里,他们产生一种愤怒,为何像牲畜一样奴役我们这些草民?我们为何不能像个人一样生活?
愤怒过后,情绪急转直下,转而是一种无力感。高大的马车缓缓前行,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愤怒的征夫逐渐冷静,看着弱小的狐狸,他们想着:像我们这样的卑微的小人物,可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吟唱戛然而止。
这首诗我反复读来,越读越有滋味。
虽然我和征夫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也不能体会“苛政猛于虎”的残酷,但诗里真挚的情绪爆发却可以带动读者的情感。
可让我不理解的一点便是,在诗歌的第四句与第五句,征夫的情绪由哀转怒,直骂统治者奴役百姓,可在这之后为何又急转直下?
诗歌最后一句完全看不到任何的情感流露,甚至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若说征夫以狐自比,凸显自己与官员生存环境的差异(幽草与周道)。但这种对比并没有更进一步渲染情绪,反而给人一种断裂感。诗篇到此结束,颇有言之未尽之意。
所以我不禁怀疑,这首《何草不黄》是完整的么?会不会有些诗句遗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当然,这种怀疑无根无据,没有实证,但也并不是全无可能。毕竟年代久远,《何草不黄》虽收录在《小雅》篇中,但从其内容来看,并不像是正音,应是一首民歌,若有所不全,也是有可能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