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邓恩铭同志在1931年就义前写给母亲的绝笔家书。
邓恩铭,字仲尧,1901年生,水族人。他的出生,仿佛是在宣告60年来中华民族转折点的出现,将迎来长达50年的救国之路。那个黑暗的时代,战争不断,内外皆乱,各党派之间明争暗斗比比皆是,各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也许是这成长和求学环境的巨大反差,反而唤醒了他心中那股“有冤必申、不平则鸣”的豪情斗志。
1918年,17岁的他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之后积极响应五四爱国运动,他组织学生罢课;介绍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战友——王尽美。随后与他们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立《励新》半月刊,一起走向党的道路。靠着信念的力量,他以青春的激情参加了党的“一大”。来年一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至1929年间,多次组织阶级运动,取得巨大效果,坚定执行中共委任,哪怕两次被捕入狱,依旧没有放弃斗争。1931年4月5日,这血色红缨撒长天的一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在南湖红船上举拳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此后从学校、工矿、监狱直至慷慨走上刑场,为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他用鲜血实践了在南湖红船上的誓言。
血色家书虽只有寥寥数语,却迸发着深邃的光芒。在《诀别》诗的前两句中,他感叹韶光易逝,年华易老,可惜壮志未酬,但这并非是伤春悲秋似的对年华流逝的奥悔,而是对他所进行的革命事业的那一种深深眷恋。“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邓恩铭以慷慨昂扬的诗句,呈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豁达乐观的萍萍赤子之心:不必未我的死去而痛惜,将会有更多的后来者继承我没有完成的事业,这样哪怕身处九泉之下也得以告慰。从邓恩铭先辈这封绝笔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命即将熄灭的最后一刻,没有儿女情长般的呻吟,也没有畏缩不前的犹豫,有的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呐喊,只是对革命事业坚定至死不渝的信念。这哪里是什么遗书,这分明是革命的圣火和号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志士邓恩铭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将一份赤字丹心融化在这莽莽齐鲁大地上。用青春和热情点燃共产主义胜利之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