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谈关于“黑母校”的问题。如果自己观察,不难发现一到招生季,报考学生就开始在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站咨询“某某学校怎么样?”类似的问题,然后下面的回复中就会涌现出一堆“骂母校”的学生。然后这种现象好巧不巧的大多发生在二本、三本学校,一本大学还真没有类似情况。具体怨言总结如下:
“学校宿舍是太阳能热水器、食堂少、饭菜不好吃”
“疫情期间封闭管理,不让出校门”
“破地方,天天下雨,虫子多”
“没有暖气、没有空调”
“学校老师不够,经常有外校老师周末授课”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学生抱怨的“点”大多集中在硬件设施及环境问题上。那么,问题来了,靠这些来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是否合理呢?我们去上学难道不是为了学习知识,以供自己日后成长之用吗?
首先,作为过来人,我在公办高职学校读过书,也在一本公办学校读过书,如今在民办高校工作,这三类学校硬件设施上的确有所差距,但我觉得并不影响我们努力学习。在高职读书那5年,我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也就是除了上课和吃饭,都是在图书馆,我只有在晚上10点后才会回宿舍睡觉。研究生生活则都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说真的,学习让我没有时间去想饭菜好不好吃,食堂够不够多,也没时间看墙上的虫子有多少、大不大。还有我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学校肯为大家聘请外校高职称教授、名师兼职授课,作为一名老师,我也经常去跟着听这些老师讲课,感觉很有收获,这是我上学那个年代享受不到的待遇。
其次,当大家毕业后就会体会到“我们与母校永远是一根绳上的两只小蚂蚱”。母校未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就业、发展和交际圈子,反之我们所获得的成就以及日后发展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母校的名气。所以,我认为在我们抱怨母校不好之前,要先想一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让原本普通的母校有一天也跻身名校之列。要知道现在的很多名校在刚刚开办时也是一文不名的普通学校,只是因为他培养的学生都是业界名人、精英,才使得这所学校越来越出名。
因此,我认为一个学校能否成为名校,其师资只占影响因素的1/3,更多的要看其培养出的学生的成就有多高。
最后,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期间,回到母校看望时,一段感慨之言作为本文的结尾:
“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写于2020年08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