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职场,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幻想,尤其是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心里不爽。就想:不干算了,爱谁谁!恨不得马上冲出办公室,大醉一场,在一列开往远方的火车上醒来。
但是,想归想,多数人接下来明天还会乖乖回来上班。
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是真的“身不由己”么?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种维持现状的三个机制,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因素。
首先,是习惯的力量
如果我们打破平时习惯的模式,就要费心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做。
我们看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有些人出门会把钱包、钥匙这些东西一股脑地塞到裤子口袋里,等回家换衣服的时候再掏出来。但是家人或朋友可能会建议我们出门背个包,把这些小东西收到包里,省得每天掏出来放进去,多麻烦呀。
可能我们会去尝试这样做,每次出门都提醒自己拿包,一旦忘了后果就很严重。即便这样,我们也有可能习惯性地走出来,锁上门的那一刻才想起来:“完蛋了!忘记拿包!”
您看,这是很小的改变,可它仍然带来很多麻烦。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想:算啦,别折腾了,还是按过去的习惯来,乱是乱点儿,可是我们不用费脑子啊。
对成年人来讲,每天光是应付常规的生活,就已经快精疲力尽了,我们真的很依赖那些习惯化的模式。
如果打破了这些习惯,只会让人更累。您说对么?
这其实也是提醒我们,如果想打破任何一种习惯,最好给自己一点弹性和试错的空间。
其次,是我们对安全的需求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我们去尝试一种新的行为,很难预测后果。但我们以前做过的每件事,结果已经很清楚了。所以,为了安全,我们就愿意重复那些已经知道了结果的事。
作者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他曾经被领导分配了一个特别不擅长的任务,写发言稿。但是作者因为这件事一直在往后拖,头脑里无数次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就不写!假如非要我做这件事,我就辞职!可是在临近交稿的前一天晚上,作者还是熬了一个通宵把稿子赶了出来。
所以,就算是让我们变得积极的改变,仍然有可能让人感受到不确定的压力,感到没有安全感,从而选择退缩。
最后,是大脑对确定性的偏好
我们人类的脑神经特点就是:大脑偏好确定性。
也就是说,大脑不喜欢出尔反尔。如果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种选择,哪怕用理智判断,不确定的那边带来的好处更大,人们还是倾向于确定的选项,这就是大脑的生理偏好。
当然,稳定的自我不一定是坏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对人有帮助的。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