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最后一天,很多女同事吃到了10月份的第一口大瓜,第一份爆炸狗粮!猝不及防!
鹿晗和关晓彤恋爱了!!!!
一时间,热点无二——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
盘点我们手机里所出现的印象最深刻的热点,大概是 “某某明星恋爱或分手 ”,“我可能xxx了假xxx”,“扎心了,老铁”,“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在之前的2016年还有 “定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洪荒之力” "撩妹“ “套路” “蓝瘦香菇”; 再之前 是“no zuo no die” 挖掘技术哪家强......?
不知道你又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在脑海中回放这些网络热点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已经忘记。我们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迎面扑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热火亨油,所谓碎片化,甚至粉尘化。我们每一天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网络热门中进去出来,进去出来,赶集似的往前走,有时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让我们显得out,不那么时尚。尤其是这已经是一个“崇拜年轻”“生怕会90后95后抛弃”的娱乐时代,然而结果是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却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在说:大家别老是沉迷于刷朋友圈了! 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秀的是日常的饮食、旅游的照片......渐渐的,我们的关心要点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了,然后相互点点赞,发发言,好行小慧。所谓“点赞之交”,也是这种琐碎而表面的社交的产物。
当然,我并不能说这样错了,只是说如果我们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在朋友圈进去出来,进去出来,生怕任何一个信息点落下,一直就这样赶路,有时候竟忘了 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每天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候可以积累 三十万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 。我们拼命地阅读,拼命地让自己的肢体 开去接受各种的资讯,到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式的时代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是资讯的营养和系统性,而是我们内心的那种定力!你每天习惯了看碎片化快餐式信息,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这种耐心了。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当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放在你的面前时,你却发现根本无法真正回答它。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他甚至提到一个事情:通过「安保斗争」,日本政府认识到,如果对过激的学生运动放任不管的话,就会导致政府下台,所以政府就从此开始实行「愚民政策」。这其中的代表性举措,就是推行「偏差值教育制度」。由于偏差值制度的实行,人的能力被数字化了,这会导致的一个可怕的结果是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危机意识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社会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将由那些「高偏差值」的人来解决。自己用不着去浪费脑细胞,只要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他们习惯于在同一班级或者是同一年级组中作比较,然后认为那些高偏差值的人,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同样,能进入媒体工作的人也被认为是高偏差值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政府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媒体所说的话也全都是可信的。人人都把政府和媒体当做自己生活的指南,根本就不会去加以任何思考和反思。
做为跟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打交道最多的营销从业者,我们非常清楚这些网络快媒体选题的套路:大众喜闻乐见的是情绪,观点,立场,站队 —— 看文章就是为了放松的,最好别让我再去用脑子。
拿热点资讯来说,一条 APP资讯的 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初稿、初审、复审等一堆环节,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各种文案技法,标题党,震惊体,追求100000+,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点进去。因为注意力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受益,意味着估值......
而反过来,无论是学习、阅读、思考、写作,这些事情,哪一件有着这么强大的阵势?将「触及成本」降到这么低?似乎不存在的。这就是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的牢笼,而我们正心满意足地,一步步走进去,一步步远离我们真正需要的独立思考,与自己对话。
想一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目标做过一些事情了?
曾经,年少的你被很多人喜欢,那时候的你或许稚嫩,但是个性鲜明,有喜有恶,能对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琐碎,隔壁班的绯闻骄傲地一声”切“,而你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仿佛周遭的世界不存在,是那样充满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