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的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这是《见识》里面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一直以来,自个淘宝上的购物车都是只增不减的,稍有心动时,便上网搜索放购物车,兴奋一点时,就直接购买了。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现在的产品文案写的很好,越来越精准,像个导弹,一击必中。另一方面是大数据,根据浏览类别、购物历史,精准投放首页广告,让咱们乖乖掏出钞票购买。
这么多年过去了,发现自个拥有的物品或“知识”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内心的空缺还是一大块——购买的物品,并没有填补内心的不足。惊叹某宝、某到的文案真是好,悄悄在我们大脑里植入一个信念,告诉我们拥有此物将如何如何好,blabla,而你只要付出 199元 or 99元,买到就是赚到哦,不买就亏了。但是这里面有个误区,买入某个付费知识产品并学习了,不等于就拥有了对应的技能,这是两码事,即购买产品≠拥有技能,而太多人默认就是左右相等了。于是购买了很多,最后发现不是那回事,造成了知识的消化不良,便白白浪费了资源了。
选择太多,以至于人心浮躁,这是很可惜的,浪费了大好时光。如果将时间花在经营上,不给自己多的选择,持续精进,倒能办成一些事情。
比如,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呢?一种从幸福学角度的解释是,印度人没得选。印度近几年发展虽然快,但是依然非常穷,精英阶层通过读书或移民去新的国家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因此只能死心塌地的在新的国家里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在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相比下,中国人得益于祖国发展,出个国镀金一下,混不好还可以回去,毕竟国家出台很多吸引人才回国的政策。这样一来,有了备选方案,就比较难踏踏实实的工作了,毕竟人骨子里都是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往前走的。
这样说来,当年年轻的我还得感谢父母给选择的专业了。这样自个就想着反正专业改不了,就好好念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