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田黄迳村曾是狮象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据族谱记载,入粤巢姓祖先巢谷是从四川眉山过来的,也有部分巢姓人从河南彭城南迁广东,黄迳村的巢氏大宗祠大门对联是:彭城源流远,眉山世泽长。入粤巢氏的先祖巢谷,曾被称为“眉山道人”。巢谷(1026——1099)字元修,号廷魁,北宋年间人,与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过从甚密。
他生于公元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他出生在眉山县城外的农村。字元修,因排行老三,又唤作巢三。他的父亲叫巢中世。那时眉山乡学盛行,其父边从事耕作边读书,后来还成为了村里的塾师。巢谷启蒙时就跟着父亲读书识字。他虽比苏轼大了11岁,但其“朴实博学”,因而跟苏轼在乡学里就有了交往。巢谷也曾到京城开封参加过进士考试,因各种原因没有考中。由于长得高大结实,力气大,在去旁观了武举考试之后,巢谷就产生了弃文从武的念头。他置办了弓和箭,开始学习骑射,成了文武兼修之士。
宋元丰五年(1082)九月,巢谷去探望被谪居黄州近两年的苏东坡。他在东坡雪堂住下后,苏东坡正式将两个儿子——13岁的苏迨、11岁的苏过交给他教授。黄州生活是苏东坡最落魄的时光。两人作伴饮酒作诗游赤壁,一起田间劳作和林下会友。巢谷的陪伴缓减了苏东坡的内心苦闷。苏轼有一首诗《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就生动地记录两人患难相助的生活场景。“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谁与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未能赪我颊,聊复濡子唇。故人千钟禄,驭吏醉吐茵。哪知我与子,坐作寒螿呻。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
巢谷是个奇士,有祖传的《圣散子方》,被他视为至宝。那时,黄州出现了疫情,巢谷出手救治了不少人。苏东坡很想得到他手上那秘方,软磨硬泡好久巢谷方才应允。他要求苏东坡指着江水发誓,这个方子只可以用来救人,绝不外传,并把这个方子交给了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时不仅思念家乡,更是思念家乡的一种味道,自称“去乡十五年,思而不可得”。他写信叫巢谷给他寄种子。这种美食就是眉山田间地头常见的野豌豆,诗经中叫薇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苏轼得到种子之后,把种子撒在住宅周边,长得十分茂盛。他大饱口福后,还将“巢谷寄菜种”与“张骞移苜蓿”“马援载薏苡”并论,并美之曰“巢菜”或元修菜。
苏东坡在黄州写了一篇《遗爱亭记》,是代巢谷写的。元丰五年(1082)重阳节,黄州太守徐君猷任职三年离任。他颇有惠政,且对“监管对象”苏轼很是照顾。离任前众人纷纷宴请。席间,安国寺继连法师想给该寺竹林中的一个新建的小亭起名,苏东坡命名为“遗爱亭”,有留下仁爱之意。徐太守欣然认同,并请巢谷为遗爱亭写个记。巢谷站起身来,看向东坡。正在大家迟疑之间,苏东坡立刻会意,主动请缨,大笔一挥,《遗爱亭记》一气呵成,并在题下特别点明“遗爱亭记代巢元修”。起首设问,直接引用汉代何武的典故,接着对遵循规律、为政清净不折腾、深受民众拥戴的徐太守加以褒扬,记叙了徐太守与他同游安国寺吟诗作赋的过往等等。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由黄州改迁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此时,朝廷的政治气候已有所趋缓,苏东坡的处境得到改善。巢谷也就辞别东坡返回了眉山老家。
1097年,巢谷又闻苏东坡、苏辙两兄弟同遭不幸,双双被贬至岭南。他不顾身边亲朋劝阻,执意要去广东看望东坡兄弟。他以73岁古稀之龄,携子巢寅,于冬月从眉山出发,沿水路出川,过湖北入江西之后,弃舟登岸直奔赣州,千里关山跨岭南,历时3个多月于次年正月才到达梅州。巢谷在到达梅州时给苏辙写了一封信:“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当苏辙在其贬居地龙川(佗城)见到了一身风尘、疲惫而瘦削的巢谷时,大为感动,含泪相拥。“谷于朋友之谊,是无愧高恭”。
从苏辙口中,巢谷知道,几个月前,苏轼又被贬去海南儋州了。
住了几天后,巢谷又执意要去海南看苏东坡。苏辙劝说无效后,见他盘缠将尽,只好勉力资助他。
巢谷坐船顺东江而下,船到惠州,登上白鹤峰和留守的苏过、苏迈及两房家小短暂相见。师生见面,不胜唏嘘。当巢谷坐船到新会,当地土贼偷走了他的行李和盘缠。后来,听说盗贼在新州被抓,他又赶去取回盘缠,不料经过这番折腾,他竟意外病倒,最终客死他乡。
苏辙闻听大哭失声,后悔不已,后来特意写下了《巢谷传》,巢谷的生平事迹才得以流传下来。
巢寅将父葬在白云山,守墓而留居番禺。不知何时,巢谷穿墓而出,出现在直隶省常州府无锡县,号称“眉山道人”,眼泛绿光,已117岁。
巢寅,字凤台。居番禺,生子肇眉。肇眉生洐螽、洐瑞,迁居南雄。至巢谷六世孙绍彭、绍徐迁居广州番禺。宋末元初,时局动荡,巢谷八世孙祖德、祖和、祖成、道真、道庇、道存开始散居各地。道真、道庇始迁从化。至巢谷九世孙巢第一郎、巢宣威、巢宣荣、巢丰房、巢寿孙五兄弟成为从化巢氏“五大房”。他们迁到从化后,也带来了先祖与苏东坡友好交往时创建的饮食文化。“吕田大肉"类似当时的“东坡肉",据说其制作方法,是巢谷后人迁居吕田后,教会当地人的。吕田人喜欢食的“糍龙"、炸油糍和酿造的“头酒",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些饮食习俗都有苏东坡豪迈和乐观的影子。
嘉靖十年(1531年),巢谷的后人从良口热水迁入黄迳、胜塘岭、东村和慈坑。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部分巢姓人又迁入观塘。相传在巢氏大宗祠西北50米处,黄姓人曾在那里建造围屋居住过,取名黄城,现在仍存有遗址。古时交通不方便,出入围村都要走一段山迳,因此取名黄迳村。
一房巢第一郎由良口玉溪迁乌石,再迁狮象村白石埗后迁慈坑,为慈坑始祖。生子千八郎、千九郎。巢千八郎迁汾田高陂头。巢千九郎留居慈坑。至其五世孙巢福泗见巢族久居慈坑百年无发迹,遂萌生徙意。但其母不允,认为何必劳师动众远徙。福泗主意已决,独自一人迁良口北斗,以挖木勺为生,续娶朱氏,生怀集、怀敬、怀清三子。巢福泗弟弟巢福如则一直留居慈坑,后迁狮象东村。二房巢宣威原居良口黄迳围,生子巢靖。至五世孙巢玄迁良口鸭峒,后迁吕田巢下岭;黄迳村的黄姓人迁走后,六世孙巢观养迁到那里居住,并以原地名命名为黄迳,建村石龙围。三房巢宣荣原居龙门地派田心,后迁纸峒小粤岗,原住民为陈氏。这里四面环山形如藏珠,又叫藏珠贝,后以谐音改称塘基背。宣荣公生有俊、有凤二子。有俊留居塘基背,有凤后人迁居棋杆小坑钳口、增城派潭灵山。四房巢丰房居人和镇雅湖村,后改姓曹(待考)。五房巢寿孙随兄长巢第一郎来到慈坑,居住在慈坑以南三里外的钟鼓岩脚,后迁塘下江。
巢氏后人在吕田和其他地方开枝散叶,狮象村的巢氏大宗祠已成为广州地区巢氏宗亲的联系纽带。巢氏的饮食文化也传播到吕田的各个地方。由于苏东坡兄弟与巢谷的关系,其中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