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是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由浅入深的捉到真品,必须迅速找准突破口。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故宫博物院藏)
小小底足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就能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足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密码。
乳突
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
乳突
旋痕
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
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旋痕
跳刀痕
棕眼
也叫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棕眼
棕眼特写
火石红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
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
火石红
仿品
糊米底
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糊米底
敲底
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人工只好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敲底
沾窑砂
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沾窑砂
古瓷鉴别包罗万象,学问深奥。上述各项古瓷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还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收藏交流:cyh60538467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