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共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的《我心有我党》《人活一日,忧人之忧》和《崇高的劳动磨炼崇高的情操》三篇文章,对苏老师在《人活一日,忧人之忧》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产生了共鸣。
我在思考当下的教育生态,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读完《人活一日,忧人之忧》这篇文章,内心触动很大,我首先想到了《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也想到了《孟子·公孙丑上》中的那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是啊,人从一出生下来,大部分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纯粹的,但是为什么等到他们长大了之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恶呢?我想这与原生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有莫大的关系的。而且在《孟子·公孙丑上》提到这句话也说我们人类最大的德行就是与人一起行善,只有发自真诚行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这难道不是我们学校的重要工作吗?
从学校和教育的教育来看,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善良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我们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那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善良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一、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一个善良有仁爱之心的老师。
苏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说到:要想教会孩子们感同身受,这意味着教师首先要把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传给他们。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刻理解,那他就不可能具备情感修养。
这句话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两点要求。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把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传给孩子。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那样: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常常把孩子的各种缺点或者错误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这句话也适合老师。老师什么样,潜移默化下孩子就会什么样。孩子刚开始是纯粹的,他们受到了原生家庭和老师的双重教育的影响,所以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让孩子在日常的琐碎教育和生活中去慢慢习得,并且转化成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我们的道德情感修养中善良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仅仅与他人为善,更应该与我们随时随地都链接的孩子为善。我们的善良并不是一种行动,更应该是来源于心灵深处的宽容、和蔼、对孩子充满仁爱之心,而不是对他们横眉竖眼甚至语言暴力等行为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有违师德的表现,不仅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更消磨着我们善良的本性。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的原生家庭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作为老师我们都要在学校里尽心尽力去帮助影响他们,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影响温暖他们的一生,当我们常怀这样的教育心态和信仰的时候,结果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与人为善的修炼,更多的是与与己为善的成全。所以我们宽容对待每个孩子,对他们的缺点也好错误也好常怀包容之心,我们就是在自我修行了。
再一个我们要在学校班级中给孩子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就像苏老师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做的那样,我们应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并且能够及时给予孩子温暖和帮助,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产生心灵的沟通和链接,让每个孩子信任我们认可我们,我想这样的教育关系才是最美好的。
而对于人类精神状态的理解更是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不断在阅读实践中成长,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并指导我们去践行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善良有仁爱之心的人。
二、让善良的行为成为孩子内在的自然流现。
苏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为他人做善事,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可以使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善意应该像思维一样,成为人们的日常状态,成为一种习惯。使善良、热枕和诚挚的行为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而如何把孩子培养一个善良的人,苏老师给出了明确的案例,那就是从身边的朋友同学开始,作为老师首先每天都要学会观察每个孩子的脸庞,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因为一个孩子如果悲伤了,他的人在学校心也早已经飞到了让他关注悲伤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在班级中发现了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不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因为苏老师说看到并感受孩子的心情,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的根基。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悲伤情绪之后,也要有技巧地对孩子们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帮扶去引导孩子们打开心扉和我们倾诉,我们更要去积极引导孩子们感受悲伤孩子身上的痛苦,让孩子们真正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积极主动帮助同学们度过难关。
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共情,学会换位思考。不是当我们的同学有了困难之后去立刻帮助他们,而是要主要不要伤害到孩子的幼小的心灵,因为我们鲁莽的帮助可能会给同学们造成更大的痛苦和悲伤。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求我们的孩子要有同理心的原因。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善良教育产生的善良的行为一定不是功利性的。我们引导孩子们做善事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自己精神和内心的需求,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不能去打着善良的幌子去宣传我们做的善事和好事。《列子·说符》中曾说道:“行善不以为名。”如果我们带着功利心去做善事,我们就是伪君子,我们所谓的善也终是我们品德的缺憾和不善。而且这样的传授善也对孩子们的内心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苏老师说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不要对做好事给予任何夸奖。当孩子们在思想上把人道主义行为看作是自己的功劳一桩,这常常就是学校之过。所以在孩子做了善事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慎重使用表扬鼓励。当孩子们为了受表扬或者给班级加分去做善事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出了问题。我们更多的就像苏老师提到的那样要让孩子把做善事成为像思维一样顺其自然的事情,做善事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内心和精神的满足感,让善良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让仁爱之心和悲天悯人的心灵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品质。
这也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有细致观察的心,有坚定的善良教育信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中去传递善,与人为善,与孩子为善,让善良的思维和行为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自然流现。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让善良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让仁爱之心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最美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