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执行者,或负责体,或同一性? 反对与自我。健身与自我。
这里综合了原书三节的内容,分别是“现象学态度中的自我”,“自我与肉身性”和“非定点的自我”,其中第一节没什么内容,后两节的内容相关性较强,因此放在一起讨论。或者是,是在我的视角看来,后两节面临(涉及)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自我”这个概念的范围有多大。
1 现象学态度中的自我。前面提到的“先验自我”,都是以自然态度下的自我为例子,也就是从“自我感觉”下说明先验自我的属性。但针对自然态度的反思,就是现象学态度。在这个态度之下,“先验自我”又具有了新的意义。
这或许与评论中涉及的“自我确定自我”与“规则确定自我”类似。从最基本的态度上来说,“先验自我”优先体现为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自我的主动性。但是如果试图用一个更加客观与抽离的视角来描述自我,就不能把这种主体感知的属性当作自我的唯一属性。
用现实来举个例子,有些事业成功的人,会强调自己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也是非常诚实的感觉。但是,作为旁观者,甚至是脱离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会发现某人的成功或许是某种时代趋势、巧合、别人的帮助甚至是当事人的性格等综合因素的结果。这些评价也都是真实的,只是与当事人观察到的不尽相同。
因此,上一节的评论确实为时过早,我没有区分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
1-1对自我的认定过程也如同一般的认知过程一样,有三步。第一步,知觉及回忆和想象的“执行者”体现出的同一性。
第二步,范畴活动的执行者体现出的同一性,这不仅是时间前后感知的同一,更是自我用自己的身份下判断的状态。在说出“我认为那是一棵树的时候”,就已经与前一步中对一棵树颜色形状单纯的感知已经不同了。
第三步,自我“反思什么是拥有意见以及什么是追求和证实科学的宣称”,自我对那个下判断的自我进一步反思,开始思考这些判断的依据,因此进入了新的同一性。作者称之为自我“高高地翱翔”在前两阶段全部意向性之上。借助美妙语言的时候,或许体现了某种理论分析的极限,需要使用修辞来补足了。但具体内容会在十三章讨论,因此本节并未展开什么具体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