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我离开北京4周年,从那时起,除了从去年悉尼飞多伦多时在上海转机一晚,我还未返回中国。
一、生命之价值,在于能作选择
这四年也许就像一个加长版Gap year,这期间我很多生活阶段是3-4个月的长度划分的,到现在大概经历了十多个阶段,比起之前SSDD*的生活,我感觉4年经历就像过了14年。我开始是完全迷茫的,中间则是不清楚自己能力的想到哪就试到那,直到去年基本确定了当前阶段的目标,就是当前第一步回归IT专业工作。即使是去年到今年,大方向确定以后,我也是尝试了很多,或者按世俗意义说,走了很多弯路。孟子所言既是我的感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不是让别人替你做决定(被迫的或心甘情愿的)。当初下定决心离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自己的工作/收入唯一的选择只能靠那个国企,离开不comfort的comfort zone看看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可能。鉴于当前世界向下的趋势以及各国比烂的现实,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是有能力在不同国家生存发展。
二、内心的宁,来自于向前看的心
看武志红的树里面写到: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像我这样开始30多年混混沌沌,没有目标和激情的人,必须要在各种弯路上走走,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才能了解人性,才能知道这世界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因为命运离开“well-worn path”,即稳定和惯性的生活,就像一颗行星因为所在恒星失去足够的引力,从此飞离原有的一圈一圈,一年一年的公转一样。
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所说: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有勇气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他们已经以某种方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瑞达利欧也在《原则中》写到他在1982年破产后:
If I made the choice to take a normal job and play it safe, I would have ended up with a very different life than the one I had. But as long as I could pay the rent, put food on the table, the only choice for me was to risk crossing the jungle in pursuit of the best life possible.
如果我选择了一份正常的工作并稳定地生活,我的生活将截然不同。但是,只要我能支付房租和桌子上的食物,对我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冒险穿越丛林,追求最佳生活。
上面也是对我名字(繁体写做寜)最好的解释。我也把我的生活定义成adventure(并不想翻译成冒险,我不想犯错或冒进、而是愉快的探索和新奇的尝试之意)

三、幸福唯一的来源是用好自己
我定义自己的幸福就是一个三角形,三点分别是需求、工作/事业发展和其他能力(包括思维、经验、各种软硬技能、身心的力量)。它们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需求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讲的那套东西了:最底层的吃、住、健康、安全--有这些做基础已经足够可以让我开始行动了。中间的休闲兴趣、人际关系、爱情家庭、其他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一项已经可以让我感到幸福。而最高的自我实现、成就感则需要另外两个点的不断进步:事业和(事业以外的)能力。
每天按照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列计划、晚上做完、感觉每天都有所悟、有提高、按时睡觉,这就已经是利用好我自己。正如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一个普通人是渺小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足够的论据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同样的论据也完全可以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我希望做到的是既内心平静、也永不满足。
*same shit different day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