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艾灸养生调理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辣?中医艾灸

艾灸养生调理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辣?中医艾灸

作者: 16a13dafbe1f | 来源:发表于2018-08-27 09:27 被阅读113次

    很多人早晨醒来后,总是觉得口中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如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辣等,刷完牙洗漱完毕后,才能够得到缓解,可是第二天早晨醒来,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嘴里的五味杂陈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艾灸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的。

    一、口苦

    1、症状:口苦,心烦易怒,头昏晕痛,面红目赤,两胁胀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2、原因:中医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包括肝胆湿热和胃热两种。

    (1)肝胆湿热。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舌发苦,可能是由于肝胆部位存在炎症引起的。

    (2)胃热。胃热引起的的口苦,大多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口味偏重,吃的过于辛辣刺激引起的。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肝胆肠胃热毒。

    (2)艾灸取穴:肝俞、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丰隆、解溪、太冲。

    肝俞: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本穴为肝的背腧穴,是肝脏经气传输之处,肝主疏泄,故有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功效,艾灸此穴能清泄肝热、平肝潜阳、泻火止血等。

    中脘:任脉上的穴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被称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是我们脏腑气血的汇聚之地,具有健脾和胃、化湿和中、消积导滞,降逆止呕的功效,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

    关元(见中脘穴图):任脉上的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汇聚人体真气、元气,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气海(见中脘穴图):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艾灸此穴能培补元气、调理气机,对于真元之气不足,下焦气机失调所致的气虚、脏腑虚弱、妇科病证均可调理之。

    足三里:胃经上的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灸足三里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丰隆:胃经的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的作用。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丰隆穴也称化痰穴,是化痰的第一要穴。

    解溪:胃经上的穴位,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健脾和胃、清胃化痰、镇静安神的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头目。

    悬钟:胆经上的穴位,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艾灸此穴可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调和气血。

    二、口甜

    1、症状: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2、原因:多由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清脾泻火,和胃养阴。

    (2)艾灸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尺泽、阴陵泉、郄(xi)门。

    脾俞(见肝俞穴图):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胃俞(见肝俞穴图):膀胱经上的穴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胃的背俞穴,可和胃健脾。

    中脘:(见上面的介绍)。

    尺泽:肺经上的穴位,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

    阴陵泉:脾经上的穴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气血深藏的地方中,具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艾灸阴陵泉,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湿热。

    郄(xi)门:

    心包经上的穴位,位于人体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艾灸此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清营凉血的作用。

    三、口酸

    1、症状: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

    2、原因: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泻肝和胃。

    (2)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

    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见上面的介绍)

    神阙(见中脘穴图):任脉上的穴位,神阙,即“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是保健的要穴。经常艾灸神阙穴,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耳聪目明;还可以健脑安神、补肾助消化,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

    四、口咸

    1、症状: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

    2、原因: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即“肾阴虚口咸”,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2)艾灸取穴:足三里、中脘、神阙、三阴交、涌泉、太溪、太冲

    足三里、中脘、神阙、太冲:(见上面的介绍)

    三阴交:脾经上的穴位,为肾、肝、脾经的交汇穴,所以可以调理三脏气血。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具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能够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涌泉:肾经上的穴位,在足底部,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有散热生气、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功效。

    太溪: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艾灸此穴能够益肾清热、健腰膝、调节内脏,不但能补肾阴,也能补肾阳,激发人体活力。

    五、口淡

    1、症状: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

    2、原因:由脾胃虚寒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益气健脾和胃。

    (2)艾灸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梁丘。

    脾俞、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见上面的介绍)

    天枢(见中脘穴图):胃经上的穴位,在腹部,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艾灸此穴能调理脾胃、理气健脾、通经活络。

    梁丘:胃经上的穴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六、口臭

    1、症状:流涎、食欲不振或进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粘膜潮红、肿胀和疼痛。

    2、原因:由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清泻胃火,消食化积。

    (2)艾灸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大陵、内庭。

    中脘、天枢、足三里:(见上面的介绍)

    大陵:心包经上的穴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燥湿生气、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的作用。

    内庭:胃经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泻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艾灸内庭穴,它的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七、口辣

    1、症状:嗜酒无度、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

    2、原因:肾阴不足、肝火偏旺、肺虚痰热所致,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3、中医艾灸应对策略:

    (1)治则:清肺热,去胃火。

    (2)艾灸取穴:尺泽、鱼际、曲池、合谷、内庭

    尺泽、内庭:(见上面的介绍)

    鱼际:肺经上的穴位,位于人体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艾灸此穴能清肺泻火,清宣肺气。

    曲池:大肠经上的穴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有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强壮明目、调理肠胃、行气活血、舒筋利节、主泄逆气、解除疲劳之功效。艾灸曲池穴,可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阳热之气。

    合谷:

    大肠经上的穴位,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着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有清热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口中有异味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除了艾灸外,也要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放松身心,饮食合理,适当运动,而且要有规律性,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艾灸养生调理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口辣?中医艾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c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