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其无知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一定要把话说明白,那就是,如果有谁在现实中感觉到不如意,一定是无知妨碍了他自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知就是那一片树叶,遮住了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失去了环顾四周的能力,然后固守自我,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
一个人越无知,越会遭受到世事的艰难和生活的折磨,而聪明人往往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就是老子说的自知者明。
一个人见识越广,读书越多,路走得越远,就越晓得自己的无知,因为他明白,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唯有怀有谦卑的心态才能习得更多的知识,变得智慧。
而那些真正无知的人,往往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自己越是愚蠢,就越以为自己英明神武,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面告诉我们,人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显得无知呢?就是因为那一片叶子——情绪。
可能有人不太理解,情绪与无知有什么关系?
究其根本,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理性的,睿智的,充满了真知灼见,但为什么有时候人会显得无比的愚蠢呢?因为在真理的上方,漂浮着许多情绪的乌云,遮住了真理的光芒。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事,本来好好的一个人,平常相处得十分和谐,但当他被情绪笼罩的时候,做出的事便变得不可理喻,犹如变了一个人一般。
在我们看人看事,分析问题事,往往没有达到事情的本质,就被情绪这朵乌云给遮挡住了,于是做出了错误的评判和愚蠢而无知的行为来。
情绪这朵乌云下的无知,大抵表现为三种情形。
第一是不懂己,第二是不识人,第三是不明理。
第一种无知,不懂己。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了这么几个字: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常被苏格拉底用来教训告诫自己的弟子,他自己也说:“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惩恶扬善就是认识你自己”。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声称学习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
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您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尔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只有清楚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无知,才会对知识怀有敬畏之心,变得谦虚好学起来。
第二种无知,不识人。
什么是不识人呢?就是以我为中心,过分看中自己的位置,而忽略了别人的作用。
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悲伤的爱情故事: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果断出手抱得没人归,但一段时间以后,女生提出了分手,男生感觉很惊愕。
为什么?答案不是“我们不合适”,而是我需要一个天天陪着我,以我为中心的男友,而你却经常不在我身边……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男生也有自己的工作事业,而女生此般要求,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违背人类天性,违背常识的爱,大概只能在电视剧里才能找到吧。
第三种无知,不明理。
不明事理的人,往往会显得固执己见,只为自己挣得一个道理,这类人因为不懂得事情的规律,想得简单,轻率投入,稍遇波折就陷入沮丧,还常常美其名说:你们不理解我。
然则,真的是别人不理解他吗?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不明事理的人往往只看得到自己,自以为是,对别人劝告的话往往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固执己见,总是妄想别人来顺从自己,却从不反思自省。
这类人,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就会心态失衡,易于对他人妄评肆议,甚至会心理阴暗地胡说八道。
人性是有弱点的,思维是有情绪化的,一个人往往见识越广,越能真切意识到:智慧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更能听进别人的建议,虚心接受,人生一路坦途。
而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人,往往自我设限,遭受生活的磨难后怨天尤人,自大,然后自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