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一层临展厅,正在展出“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展览时间到2023年12月17日。
展览通过黄河流域的青铜器,讲述青铜文化的核心内容:器以藏礼,物以载道。
大展开幕之日,山西博物院组织了高端论坛,听到朱凤瀚、梅建军、谢尧亭、苏荣誉、柳扬、梁育军等先生的讲座,大快朵颐。
这次特展从各地调集了不少好东西,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地珍贵的青铜器,是一场饕餮大餐了。
如今就感兴趣的展品学习,并把所得所思诉诸笔墨,以求指正。
一、齐家文化七角星纹铜镜
齐家文化是中国大量使用铜器的考古学文化中年代最早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年代从2300B.C.~1800B.C.(展厅标识齐家文化从2200B.C.~1600B.C.),相当于从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是探讨中国青铜器起源问题的重要节点。
齐家文化地处西北,出铜器的遗址共有15处,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这里是中原与欧亚草原联系的枢纽,对研究中原、西北与欧亚草原互动关系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齐家文化出土铜器已超过 130 件,铜器器型包括刀、斧、锥、钻、匕首、指环、手镯、铜泡、铜镜等,其中以工具为主,装饰品次之,形制上总体比较简单,也有铜镜、空首斧等造型复杂的器物。技术上从早期的红铜发展到晚期的青铜。
展厅里有中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两面铜镜,是从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最早记录铜镜的文献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长期以来认为铜镜始于战国,而七角星纹铜镜把中国铜镜的历史推到距今4000年前。
七角星纹铜镜被称为“华夏第一镜”,为齐家文化(约2000B.C.)青海省贵南县尕gǎ马台M25出土,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此铜镜为桥形钮圆镜,直径8.9厘米,厚0.4厘米,是锡含量10%的青铜镜。背饰七角星纹,或许是太阳的象征。出土时位于俯身葬的墓主人胸口下面,应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是身份的象征或者宗教法器。(这时候的铜镜大约并不能清楚地照容)
镜背中央的钮损坏了,主人随后又在边缘处钻了两个孔,出土时发现有木质镜柄痕迹,推测这两个小孔是用来穿绳固柄的。
尕gǎ马台遗址出土的铜器,既有铸造成型的,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表明铜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另一面铜镜,是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的桥形钮素面圆镜,年代约为2000B.C.,直径6厘米,也是墓葬出土,为锡青铜器,现藏齐家文化博物馆。
这两面铜镜以前写文介绍过,这是第一次看到实物。
还有一面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轮星芒纹铜镜,直径14.6厘米,传出土于甘肃,被鉴定为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亚、中亚的文化因素,通过这个通道传入,对中国青铜技术的起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