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翻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了黄磊《年华似水》伴奏乐下自白的版本,毫无犹疑点进去,熟悉的音乐刹时溪水般潺潺流淌出来,黄磊的声线没有很特别,不过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正以一种恣意散漫的态度在阐述某种程度上的深刻人生感悟。
熟悉的音乐,熟悉的声线,熟悉的台词,记忆中的情绪刹时扑面而来,忧伤,怅然,又满怀憧憬,当然眼下的状况还夹杂着些时移境迁,物是人非的沧桑,混合在一起,有种莫名的心痛。嗯,心痛。思考死亡,对生活胡乱发些感慨,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这些事,那时的自己也是常常做的。
高一的时候,不爱说不爱笑,不爱玩不爱唱,看了很多很多的文学书籍,安妮宝贝,苏童,小四,韩寒,三毛,朱德庸,《简爱》,《复活》,《飘》,《呼啸山庄》等等。家里的经济状态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困窘的局面,所以老爸的语言暴力也发展到有史以来最疯狂失控的态势,老妈的情绪也是最失控的状态,我们每天都陷在动荡不安的氛围里努力挣扎,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而自尊则无时无刻不被否定,打击,践踏,所以绝望,迷惘,抑郁,不甘像氧气般时时刻刻笼罩在周身。
追看黄磊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一直一直哭,从头哭到尾。被剧里面的爱,温暖得一塌糊涂。非常痴迷剧里的一切。在学校附近的音像店买到了电视剧原声带的卡带。一直循环着播放。为了有钱买电池听歌,每天吃饭都很节制。那时的的确确信奉,肚子可以饿着,但精神食粮绝不可短缺。
十七八岁的年纪,真的是完全可以活在幻想中的。现实是那样的尽不如人意,那样的冰冷无助,只要有爱有温暖,虚构的陪伴也是一样的深情有温度。
并没有某种具像的形象,既不是黄磊,也不是剧中的文,只是结合了那些慰籍人心的特质,提炼出来某种意义上的力量,引导或者支撑着,引渡着咬牙挨过去。
总是在半夜醒来,坐在床前的地板上,循环听这段自白,看窗帘在窗台飞扬,月光如水透进来倾泻在脚边。谩骂和争执就在身后的门外激烈地上演着,除了将自己蜷缩得更小一些,将耳机的声音尽可能地调大声以外,什么都做不了,实在是无能为力。这般卑微地苟活着,还不如消失的好。
最终还是安稳地熬过来到了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