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月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七月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syeon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13:33 被阅读0次

    1.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投手或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要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

    这个比喻让我如醍醐灌顶。“只有球是被动的”意味着我们所要阅读的那些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而作者和阅读者是在思想层面上培养默契、相互合作的过程,准确来说,是“投手”确定了“球”的大致方向,让“捕手”理解,从而捕捉到“球”所传达的东西。

    2.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书中前文曾提到,阅读并不意味着获得资讯,也不意味着你理解了自己的理解水平达不到书内容的高度而要去借外力的帮助来达到,这个主动性活动是“烧脑”的过程,阅读者就是要读这本书,没有其他的干扰因素。所以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平静的,甚至带有枯燥的意味。

    3.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事实上,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读到这儿,我才发现自己曾经对阅读层次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一直理所当然阅读层次是每个人都会在阅读过程或者说必须在阅读过程去完成的四个阶段——如果要读懂一本书的话。但显然,四个层次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那么要锻炼出这四个层次也将成为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并不是书读得越多读得越好,这一点深以为然。

    4.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保持这样的态度。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节省了更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重点,然后轻松地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像中还更要简单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忽略、逃避阅读的原因在于,把它想象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儿,想到要去理解作者的想法并吸收于自身,这不亚于伴侣匹配的难度,很多soulmate就是这么来的。

    5.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裘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

    这一点深以为然,特别是在阅读外文书籍文章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要在第一遍阅读之时弄懂每个词的含义——这种感受在我高考前做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尤为明显。每遇到生词,定会利用字典查询,但查完一句话,我已经忘了它在讲什么,又得重新阅读,增加了阅读的负担和难度,带来的也是英文字母在眼前一直晃的眩晕感和烦躁感,更别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了。这段话所解释的方法让我有所轻松和释然。

    6.不过悲哀的是,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的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他们的阅读目标。就算他们知道那本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还是失败。原因就在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何将精神集中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而不会一无所获。

    能否集中注意力与外界条件没有直接关系,即使躺在床上,在昏暗的灯光下,也仍有秉烛夜读的人在。这句话中最费解的在于“自我要求的读者”,自我要求不是自我要求了之后就能实现的,这需要能力和方法的锻炼培养。整本书的基调就在于提高理解力的阅读而非以获得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才为真正的阅读。

    7.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我就曾经是一个喜欢在图书馆翻了扉页和目录便去臆测其内容而不喜欢细细品读全书的人。现在我终于知道原因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缺乏阅读的能力并对重复的阅读“失败”感到惧怕和厌倦。主动的阅读就包括了这部分,即战胜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很难但关键。

    8.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当然,对于规则是否了解得够清楚,是能不能拥有技巧的关键。

    这就是一种属性。了解某件事情不代表达到了拥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反过来了解某种事情却是把它发展成属性的基础了。

    9.当然,滑雪的重点在不该将所有的动作分开来想,而是要连贯在一起,平滑而稳定地转动。你只要顾着往山下看,不管你会碰撞到什么,也不要理会其他同伴,享受冰凉的风吹在脸颊上,往山下滑行时身体流动的快感。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而每一个单一的步骤都还要确实表现得很好。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连结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又是一个生动极了的比喻。其实不光是滑雪,我们在学习某项新技能的时候就是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因为想要完美连贯地发挥技术,所以需要细抠每一个小动作,而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单一的动作上之时,却发现没办法做到连贯和放松了。这就是学习的突破口,阅读亦如此。

    10.虽然实用的书都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但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的书却不见得都实用。

    从书名我们总可以推断书的大致内容是什么。即使是以“如何……”为开头的书名,也不见得其中的建议和思想都是实用的。培养从书名推测实用性是一种能力。

    11.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就是纯粹的思考者,而科学家只是个观察者。他们都同样需要思考与观察,只是他们会就不同的观察结果来思考。不论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想要证明的结论,他们证明的方法就是各不相同: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科学家从几千甚至几万种现象中找到其所认为的真理的那一种,而哲学家则是会把千篇一律的现象作为眼里的真理,这就是研究学术领域的差异。

    12.你要了解,影响你执行这个规则的程度的因素,不光是时间和力气而已。你的生命是有限的,终有一死。一本书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就算不死,也跟所有人造的东西一样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你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

    任何事说了尽力就好的话,仍会感到遗憾。但是一本书的锻造,并不简单,写一篇纲要,尽力很重要,但时间和完成度有很大关系。作为人造的产物,尽力去弥补其不完美就是最好的“尽力”。

    13. 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忽略作者所设定的章节与段落的标题,我们在做美国宪法的纲要时,并没有忽略这些东西,但我们也没有盲从。那些章节是想要帮助你,就跟书名与前言一样。不过你应该将这些标题当作是你自己活动的指南,而不是完全被动地仰赖它们。

    标题真正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不是让我们盲从或忽视。前文说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有权利选择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最终要理解多少都是主动而非被动的,标题亦如此,你怎么去利用好它也是主动的行为选择。

    14.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作者和读者在捉迷藏。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要懂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读者,因为他除了将思想隐藏起来,还要想象读者去寻找真相的各种可能性。这也就是写作和阅读的本质关联基础关联。同时,这种“隐藏”的方式即为写作技巧,其好坏便是读者阅读时显而易见的。

    15.理论上,一位记者,不论是哪一类的记者,都该像一面清澈的玻璃,让真相反映出来—或透射过来。但是人类的头脑不是清澈的玻璃,不是很好的反映材料,而当真相透射过来时,我们的头脑也不是很好的过滤器。它会将自认为不真实的事物排除掉。当然,记者不该报导他认为不真实的事。但是,他也可能会犯错。

    我们都有自己判断真相的标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记者的职责就是报道事实,不加过滤的。但是现实是我们的头脑会“自动”除去我们道德观念里固有认为的不真实。这也就是记者行业一直努力的方向和原因。而对于阅读者来说,这些经过他人头脑加工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不免会感到疑惑和不认同,也不会主动去理解背后的含义了。

    16.问过作者想要证明的是什么之后,你就要问作者想要说服的是什么样的人了?这本书是不是写给那些“知道内情的人”(in the know)—你是其中一个吗?那本书是不是写给一小群读过作者的描绘之后能快速采取某种行动的读者,或者,就是为一般人写的?如果你并不属于作者所诉求的对象,可能你就不会有兴趣阅读这样的一本书。

    每本书的作者都有特定的想要说服的阅读对象,我认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平衡的。我们常说要博览群书,最好能各方面知识的书都有涉猎,但其实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局面是,“硬读”了很多书,读过之后也并不想回味什么。这样的感觉对于精神洁癖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受的。

    17.譬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最后一个因素—你身为一个读者,要对作者的观点投人一些看法。许多读者担心,如果承认自己与作者意见不合,而且客观地质疑自己阅读的作品,是一种对自己投人不忠的行为。但是,只要你是用分析阅读来阅读,这样的态度是必要的。

    中心点在于“质疑”。我的自身感受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带着完全认同的态度欣赏可能意味着投入,但这很肤浅表面,像看图片一样看过去了,非常惬意和容易。但是质疑书中内容的时候,思维变得活跃,大脑会产生很多想法,不容易但更深刻。

    18.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立刻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

    阅读使人心智发展这一点我无法否认,心智是人为支撑力量我更是不能再同意。其实很久以前我一直在想,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心智为什么会在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显得不够稳定和有适应性——甚至在遇到事情的那些时刻,我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反应和心理状态是不够好的,但还是会产生我所料想到的情绪状态。而作为阅读者,我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许就是自己不能让自己内心时时安定下来的最大原因。遇到状况后锻炼的机会少,意识到这一点的次数少,心智也不可能再发展起来。

    整体感受: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便是“主动”二字。我们处在信息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大环境中,要选择阅读不难,难的是如何主动选择针对我们为主体的阅读,这种选择的主动性是一种能力,即使读完了这本书也不可能马上拥有这种能力。纸上谈兵远不及实战演练来得有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读书笔记,去思考,去想象,去相信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可能实现的。书中也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阅读的层次以及不同类别的书如何阅读,我想,阅读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人具有社会性,心智的成熟很大一方面就是在社会性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月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nh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