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们读的那叫什么东西?——读《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我们读的那叫什么东西?——读《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作者: 读书局外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07:47 被阅读29次

    我们读的那叫什么东西?——读《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记得小时候老师教写作文,告诉我写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拿起笔时文字自然就会流淌出来。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虽然文字越来越多,真情实感的比例反而愈发下降,尤其在这个自媒体占据大小屏幕的年代,随便打开一篇所谓十万+的文章,开头基本上都是“我一朋友xxxx”或者“住在北/上/广/深的小A”。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怀念曾经纸媒还很牛逼的那个时代。大概也就是十年以前,跟着大学的基友一起看《三联生活周刊》,十元一本的杂志,是还在校园的我的一天口粮。记得最喜欢读《三联》的专题,因为专题总会选一个真实的事件说开,在作者的妙笔生花下,往往一读就是大半个钟头。

    可是没多久,移动互联网铺天盖地袭来,在微博,公众号的摧枯拉朽攻势面前,曾经强大的纸媒一下子成为了上个时代的霸王龙,被埋葬在白垩纪晚期的泥层中。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在买任何杂志,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店里面最畅销的,除了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就只剩下教你做人的马云和李嘉诚了。

    我总觉得,一个人写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记录生活。而生活本身不是一碗碗的鸡汤和毒鸡汤,或者一勺勺的鸡血,生活里面更多的,应该是一地鸡毛。求求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同时也从我的全世界路过吧,也求求你,“你的孤独是败是胜”都跟我没啥关系。还有,马云爸爸,我保证一天三次上淘宝用支付宝,机场的书店里面我实在不想再看到您了……

    然后无意中看到了《正午》,第一印象还是“理想国”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心说即使不惊艳,至少应该不恶心。至于为什么从《正午4》开始读,只不过因为只有这本书里的李志我听说过。

    很久以前有一部神剧叫《编辑部的故事》,遗憾的是到现在我都没看过,只是听说是一群牛逼编辑写的一部跟编辑部有关的电视剧。可是,编辑是个啥样的工作,完全没有概念,总觉得是个高大上外加神秘的岗位。,二十多年过去,等我正儿八经想弄明白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时候,发现编辑全都有了个新头衔,叫文案。

    豆瓣上说《正午》这个系列,就是一群业内如雷贯耳的编辑整出来的东西。隔行如隔山,在这个行业如雷贯耳,换个行业可能连屁都不是。不过写东西的路数到是真有点意思:访谈,特写,自述,来信,颇有当年看《东方时空》的感觉。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写字的人大多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那时的书店门一推开,架子上摆着的全是名著,你想找本人物传记都很难。不像现在,川普刚当时美国总统,第二天货架上就全是他的各种自传了。现在为了五斗米是没人折腰,可是也没人只为了五斗米而认认真真地写字去了。出版成了一门显学,畅销书乍一看都像从同一个整容院出来一样,腰封推荐,纽时(注:纽约时报)排名,名人作序,大V开光,封面印得跟卖房的传单似的,什么卫星都敢放,反而翻开以后里面有什么东西,不但出书的不关心,渐渐地,连买书的都不太关心了。一摞书买回来,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然后忙着回复留言,好像买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早已碎片化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到了第二年xx读书日抬头一看,前年那本连序还没看完,去年那本连塑封都没拆开,只好感慨一句“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以后再逛书店,仿佛进了三甲医院,知道这里确实不错,可是自己的病总也不见治好。

    好了,吐槽结束,还是以本书序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这也是我,即使文笔这么烂,也一直想写一些东西的原因。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换的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读的那叫什么东西?——读《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ob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