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一个没落的贵族,有四个孩子(班吉、杰生、昆汀、加迪),爸爸妈妈,舅舅,以及黑人仆人黛西和她的儿孙们。班吉是一个智障,最喜欢的是火、镜子、自己那块土地和姐姐加迪。为了供老大昆汀去哈佛念书,妈妈将班吉的土地卖了,但在一番哭闹之后班吉就忘了此事,因为还有火、镜子和姐姐可以看。妈妈为了尊严(虚荣),一直没有将班吉送到疗养院,坚持在家里抚养,这给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同时,加迪的婚前失贞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大哥昆汀最终自杀,自杀原因目前我理解为他本身性格懦弱,不堪担负起一家之长的重担,尤其是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而杰生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人物,看似有冷漠、无情、没有爱心,吝啬等等性格特点,但恰恰是他在大哥自杀后保护了这个破败的家庭,让它得以维持。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对作者福克纳意识流手法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开始的,第一页和第二页反复看了三遍,渐渐揣摩出主人公的视角与部分人物性格。第一章开篇是以一个先天性智力有障碍的人——班吉——为第一视角而写,通过班吉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别人说的话,虽然没有明显的剧情,不过能够感觉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虽然每一章都有一个主要人物,会以他的视角来写,但这个视角也不是定死的,是会经常变换,并且不加任何提示。一个段落中第一句可能是班吉看到的东西,第二句就变成了卢斯特,第三句就变成了一个加迪的内心独白。
下文斜体字均是书中的语句。
1928年4月7日第一章班吉
分析写作手法:
1.描写“冷”
他说着把我的手放进兜里。我能听到他踩过落叶时发出的窸窣声,还可以闻到那沁凉的寒气,连门也是冷冰冷冰的。
(1)放进兜里。从动作上描写。
(2)听落叶窸窣声。从外部环境上描写。同时落叶具有一种营造凄凉氛围的作用。
(3)“闻”到寒气。寒冷不仅从皮肤的触感上感知到,甚至从鼻子吸入的凉气感知。
(4)冷冰冰的门。最后一句再次点题——冷。
我不觉得大门有多冷,却依然能闻到明晃晃的冷气。
“闻”到“明晃晃”。依旧是通过鼻子感受冷。同时加上形容词“明晃晃”,使冷气有一种逼人的强势。明晃晃也给人以干燥、透亮的感受,与阴冷区分,侧面点明了地理环境。
我们跑上台阶,从明亮的冷气,跑进阴暗的冷气里。
冷气用明亮和阴暗来形容,感染力极强,仿佛置身其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细节,只是没有用这种方式表述。
2.对话如何推动情节
(1)“我还是不放心。”妈妈一边说着,一边被黛西扶着上了马车,“不过,话说回来,或许出个什么事对我们大家都好。”妈妈说。
有画面感。一边说着,一边……
(2)黛西走上台阶去:“您说她还是孩子,”她说着拉起妈妈的手,“他都有……”
没有指向性的词:说、说道。直接动作跟着话:“”。
(3)“真冷啊。”加迪说,“看。”她打碎水面的冰,捡起一块贴在我的脸上。
可以直接描述出来的情景——天气真的很冷,加迪打碎了水面的冰,捡起一块贴在我的脸上——这样直接叙述出来也可以,但是不生动。没有画面感。说话这种形式让文字动了起来。
3.体现“班吉”不正常
正因为班吉的心智只有几岁,所以以他为第一视角的文字世界反而唯美、诗意。像孩子一般纯净。
火从镜子里跳了出来。
加迪和杰生在镜子里打斗。
结尾
爸爸走到门口,在此看看我们。然后房间有变黑了,他站在黑色的们那里,然后门也变黑了。加迪抱着我,我能听到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及黑暗的声音,我还能闻到其他的一些东西。然后黑暗开始慢慢扩散,一如既往以光滑而明亮的姿态,直到加迪也这样说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1910年6月2日第二章昆汀
最混乱的一章,内心独白极多,并且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意识流色彩最重。并且这一章的意向很多,比如表、影子。
1.主题——时间。这一章会经常出现与时间有关的东西。
当窗框的影子出现在窗帘上的时候差不多到了七八点钟。(侧面描写时间)
它的喉咙抽动的速度比任何脉冲都快。(一只麻雀)
像九月草丛中的蟋蟀。
就像十二月被抽干了水的沼泽地。
即使在这个随处都能见到新娘的好月份里。
爸爸说:我把它送给你不是让你记得时间,而是要你有时候忘记时间,不要想着用太多力气去征服时间。
过去不存在。现在存在。过去存在过。现在即将不存在。
2.有一些句子隐晦的表现了昆汀是同性恋,这些只言片语混杂在冗长的章节中,非常不明显。
施里弗是我的丈夫。第一人称是昆汀,而施里弗是他的大学室友。
我爱你从第一次看见你我就爱上了。
来看看它简直就是纤纤玉指啊看洁净无瑕一点褶皱也无看啊——加迪的未婚夫赫伯特对昆汀说的。
3.意识逐渐不清晰
我走到桥边时,我开始感受到有水。
水是可以看到的,或是皮肤接触到,但这里直接用“感受”这个不确切的词,表明昆汀的思绪已经开始有些混乱。
逐渐的,后文开始出现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但是会句子之间有空格分隔开来。直到最后,昆汀的思绪已经开始近乎疯狂,书中的句子已经连空格都没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这些想法喷涌而出不加节制,非常混乱。
4.一段话描刻画人物形象,动作细节生动,准确到位:
他轻微地碰了下我的手臂,他的手是那种又老又轻的黑人的手。“听着,这不能对外面的人说,我不介意告诉你是因为,不管怎么说,你我都是自己人。”他向我靠近了一些,快速地说,眼睛却没有看着我,“现在我是要放长线钓大鱼。等到明年,咱走着瞧。你就会看到我在那里游行,我不必告诉你我会怎么做;我只会说,等着看吧,我的孩子。”这时,他的眼睛才开始盯着我,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身体利用脚后跟转了回去,还在不停地向我点头。……
5.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品质的独裁者。
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品质的独裁者,但是不要让人预先设定另一个人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他拿这套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拿这套标准禁锢了所有人包括自己。这些人还爱用自己的这套标准灌输给别人,别人要完全接受。在这个故事中就是妈妈认为昆汀一定要去哈佛念书,于是在做了很大的牺牲之后终于让昆汀去了哈佛,然而这并不是昆汀想要的。
6.第二章的时间线。越到后来越混乱,天马行空,过去与过去相互交织。
起床、看施里弗(是昆汀室友,昆汀可能是同性恋)上课、表碎了、吃早饭买雪茄、去修表店、买熨斗、坐公交(回忆坐火车碰见黑人和上课)、讲有钱人的儿子杰拉德、加迪的丈夫赫伯特、母亲的内心想法(爱杰生,想逃走)、坐电车(差一刻中午十二点)、碰到钓鱼的三个人、面包店碰到小女孩、甩掉小女孩、又回来找她并送她回家、被女孩哥哥打、进警局、被释放、与施里弗斯波特和布兰特太太的对话、回家处理伤口。
绝望的盛怒悔恨和痛失所爱袭来。这是昆汀的绝望,为自杀埋下伏笔。
1928年4月6日第三章杰生
认为只要一个人做了什么我不懂的事情,就存在猫腻的人——被骗心理(像老年人)。体现他世故的性格。
这一章的主人公杰生是在康普生家族中比较普通的一个人,思想接近大众,所以这一章的语句读起来很通顺,没有那么多的呓语一样的文字。
赶快回家,让我母亲确信我没在那辆车上见过你。尽量让她相信,我真的不知道那个男的是谁。尽量让她相信,这不是真的:我只有十步之差导致没有在那个沟坑里逮到你。也尽量让她相信你一直是向上的。
通过这段话,对杰生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是一个大男人,独断专行,身上带有戾气。他所在乎的就是让这个家维持下去,照顾他的母亲,以及母亲的自尊——即这一大家子黑奴。他了解这位虚荣的女人,知道不能让她知道小昆汀的真相,保护她的“良心”,让她继续平和的生活。杰生没有反抗命运,当昆汀死后,家庭重担落到他身上时,他无力作出改变,只能继续以一副混世的态度处理一切。他也想管教小昆汀,但是母亲极力阻拦。母亲依然单纯的认为小昆汀是好姑娘,而杰生也为顾及母亲想法而没有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不过,我怎么会有女儿,因为我怎么能有脸带任何人回家,我对每个人的尊重,是不会允许我这么做的。我是一个男子汉,我受得了,那是我的血脉亲人。
顾家。
1928年4月8日第四章黛西
开篇,对黛西的描写。
黛西头上缠着方巾,戴着一顶硬质黑草帽,身穿一条紫色丝绸长裙,披着一个栗色天鹅绒披肩。她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仰着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看着天空,她伸出一只枯槁的手,掌心如同鱼肚般柔软,然后她将披肩放在一边,仔细审视着她那长裙的前襟。
那条长裙从她的双肩垂下,穿过她那低垂的乳房,在她的腹部收紧,然后又垂下来,后来有微微隆起,因为她穿了好几条内裤,等春天过去,天气变暖,到处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颜色时,她会将内裤一层层地脱掉。她曾经是一个肥胖的女人,但现在骨架都凸显出来了,松弛的皮肤覆盖在上边,胀鼓鼓的腹部又开始绷紧,肌肉和组织仿若有勇气和毅力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勇气和毅力都消磨殆尽了,只剩下不屈不挠的骨架,像一片废墟或一个里程碑一样,竖立在昏昏欲睡、无动于衷的内脏之上。这副骨架上方是一张面目狰狞的脸,让人感觉骨头都露在皮肉之外了。现在,这张脸对着风和日丽的天空,脸上有种听天由命的表情,又有种小孩子失望时惊愕不已的表情。最终,她转身再次回到屋内,关上了门。
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中,对所有人物进行了正面身世描写。其中对黛西的描写只有五个字——他们在煎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