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芦苇深处鸣黄鹂

芦苇深处鸣黄鹂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2-01-08 19:02 被阅读0次

    我家住在太湖边上,小时候觉得太湖里的芦苇最美。沿岸几十公里长,向湖延伸几公里宽的大片芦苇,郁郁葱葱,密密麻麻,非常壮观。人躲在里面如果辨不清方向,半天也走不出来,沙家浜的芦苇荡也不会有如此茂盛。

    一望无边的芦苇,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地方,麻雀、黄雀、野鸡、野鸭、白鹭等鸟儿叽叽喳喳,从春到夏热热闹闹在里面追逐,安家,抚育小鸟,小孩子们去芦苇里玩耍总能拾到鸟蛋、鸭蛋,有时还能拾到甲鱼蛋。如果想改善伙食,只要去芦苇丛中走一遭,不多一会儿,小鱼小虾,小鸟小蛋,野菜野果就能满载而归。

    芦苇是太湖人家的聚宝盆,春天挖芦笋吃,芦笋的鲜美有诗为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芦笋就是诗中芦芽,和酒糟,咸肉一起炒,鲜嫩香甜,是我们当地的名菜。端午节釆苇叶包棕子,清香扑鼻,嫩绿可爱。夏天挖芦根当甘蔗吃,清凉可口。秋天芦花放时像雪花飞舞,满湖飘香。到了冬天割下的芦苇织成薕子,用于晒咸菜、萝卜干,用于竖风帐,让老年人在冬日暖阳下晒太阳,用于架床铺,造房子。芦苇的用途在农村非常广泛,最不济还可以当柴烧。

    太湖水面宽广,风急浪高,只要把船划进芦苇丛,即使是台风巨浪也被层层芦苇化解成和风细浪。芦苇叶腐烂后形成的肥料,使得太湖边的土地特别肥美,种植的蔬菜名扬四方,无锡、常州都争着要买洋溪的萝卜、茭渎的百合。

    围湖造田,向太湖要粮食,成片成片的芦苇被砍伐,连根挖出,在外围筑太湖大堤,围出的田地因为低洼,冬季种小麦排不出水,经常颗粒无收。春季种水稻,长期浸泡在水里的稻棵分蘖不好,亩产很低,而且只能人工收割,拖拉机会陷进去,耕牛都会陷在里面动弹不得。过去人人羡慕的聚宝湖成了烂泥地,不仅失去了芦苇的收入,粮食也没有增加多少,生活反而跌入贫困之中。

    太湖面积的缩小导致存水量的减少,每年梅雨季节太湖水位上涨,滩田首当其冲淹没,由于没了芦苇的缓冲作用,太湖巨浪嘭嘭嘭地打在大堤上,形成漩涡,淘空堤上的泥沙,形成一个个灌涌,大堤不断出现塌方,年年加固年年塌。为了抗洪抢险,地方上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动用部队支援。老百姓看着一船船的石块投入太湖,感叹地说:“太湖填不满啊!”

    农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太湖低洼田,有些被村民改造成渔塘,养鱼、虾、螃蟹,有些被改成养鸭养鹅养猪场,所有的粪便排入太湖,收入是明显增加了,但污染也日益严重,造成太湖蓝藻频发。有一年蓝藻暴发,无锡自来水全成了臭水,整个城市居民处于无水可吃的状态,周边城市紧急调水支援。痛定思痛,太湖周边地区终于把恢复太湖生态环境,提到了政府实事工程之中。

    二千年以后开始投资恢复生态环境,关掉所有化工厂,养殖场,鱼塘,在太湖大堤外,人工种植芦苇。第一年夏季几次台风巨浪把所有种植的芦苇一卷而空。第二年在种植区的外围设置挡浪堤,继续密殖芦苇,存活了一小半。第三年继续种植,到如今连续种植了十几年,投资了几个亿,大堤边上形成了不相连的几片芦苇,还不成规模。根据专家介绍,要恢复过去的湿地风貌,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

    破坏生态很容易,要修复它却非常艰难,污染一片水域只要一年,治理它需要十年,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芦苇深处鸣黄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ty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