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是跟随时代发展的学校,是依托未来人才成长规律应运而生的学校,在未来学校中,老师应是什么样的?“未来教师”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未来的教师,它蕴含意义,也饱含期望,是一种理想型教师,是一种超越当前时代且富有创造力的教师。
晓东老师在《未来教师》中提到,在开学典礼的日子指出与其他线上学习培训的本质,我认为这三个回归的本质也是我们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初心。
一、回归天命,像孔子一样当老师
何为天命?教师的天命是什么?如何像孔子一样当老师?《孟子·万章》中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没有人让他做却做到了,这是天;没有人给予他却得到了,这是命。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意思是:只有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才有资格去听天命。
教师的天命,在当下即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就是教师的天命,按照孔子“尽人事听天命”所说,作为教师,只有把本质工作做好,才有资格听天命。
孔子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注重“礼”“仁”。孔子走过的路,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孔子的有生之年,他满腔的抱负并没有得以实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走向离他的设想越来越远。至于他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并牢牢占据思想的高地,则又是四百多年以后的事情。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如何像孔子一样当老师?
追求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成为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把教师职业与我们的人生意义统一起来,担当起历史使命,追求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点亮自我、温暖世界的火光,认同我们的中国文化。
二、回归阅读,向朱永新、李镇西一样当教师
阅读多么重要自不必多说。但也呈现出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教学生读书的现状?昨晚与导师交流,导师说到“看书不是为了炫耀,不值得炫耀,也无可炫耀;看书不是为了寻找答案,答案不在书里,答案需自己思考获得;看书不过是个人生活中的多种选择之一,仅此而已。”
作为教师,我们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有多渊博,而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理性思考问题,对待问题,重新明晰教育的价值、目的和自身生命的意义。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升华自己,不管是对所有书籍感兴趣的浪漫阶段还是潜心专业技能的精确阶段,还是综合运用阶段,我们都可以用阅读来开拓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气质的一部分。你的谈吐,你的举止,都会受到读书的影响。
目前我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浅层次水平,归因于自己对于专业书籍的啃读较少,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把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提到“知性阅读”。知性阅读有三个要素,即带着问题钻研知识,展开对话双向交流和不断平衡重构认知,目前我应努力实践知性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三、回归研究,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当老师
千千万万的校长,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许多老师认为教师只需教书即可,研究是研究人员所做的事情,与教师无关,他们缺乏研究精神,缺乏钻研理论。我们都知道教师职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事业,面对着一批批不同个性的学生,如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是一味僵硬的传播书本知识,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相同的模具,教育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我们现在经历的苦恼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历过,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实践过,放到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依然在绽放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做教师,当如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做研究。
愿我们一起向未来教师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