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个有光芒的人;
其次有进入他人生命场景的能力。
真实场景包括现实场景、心理场景以及象征场景,任何场景都属于我们,都称为生命场景。现实场景转进入我们内在的感知,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心理场景。
生命场景练习案例分析:
生命场景练习的核心是多感官的感受和表达,只要练习总会有收获,如果有疑惑,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
1、定位当下或过去的一个场景,在现实中感受,同时也在脑海中浮现出场景。身处其中去感知,在意识引领下,主动将意识聚焦于场景中的景物、人物或其他元素,用全感知通道去接收场景中各种事物元素传递给你的感知觉。
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对应我们五个感官通道,内感官为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
2、定位的场景,是动态立体的场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此刻信息和能量在场景里的各种事物之间传递,尝试用不同的感官词去表达。比如我吸了一口空气,感觉很清爽,瞬间精神了。扑棱一声,一只黑色小鸟掠过我的头顶,我的目光被拉向广阔的天空.我还站在原地,感受到轻松、畅快和喜悦。
3、不用顺着时间线向前一直切换场景,不用一定要去做点什么改变,让时间轴停下来,在场景中的不同事物元素中的切换,是横向的、面的空间内停留时的感知流,不是纵向的、线的通道内前行的时间流;是一个浓缩的场景通过感官和注意的拉伸和展开,不是线性的随着时间线和自己的行为变化的叙述;是在一个场景中观察,不是电影中镜头的流转。
我们只是定位一个时间点,将场景通过我们的感知拉伸。人们总是往前走、往前走,从来没有停下来过。让我们在某一个点上拉伸,看看我们已经拥有的,看看我们正在经历的,看看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去看见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和最真实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奔跑,应该停下来去感知一下。
4、无须打底稿,直接感知并表达出来,语音不需要太长,1-2分钟即可,在分享过程中,暂时先忘掉好与坏、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优美。当我们沉浸在场景中表达时,语言往往可能是简短的、碎裂的、不连贯的,比如我感受到自己“是开心的,但……有一些……小小的……不满意的感觉、似乎有些……失落,或许想去做点什么……却压抑了下来”。
5、只是去表达真实的感知,无须过多修饰或者赋予意义,或者追求精美的逻辑和华丽的语言;无须追求是否连贯流畅,不必追求意义、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放下评判,只是浸在场景中,自由的感受就可以。
感受自己的感受——接收自己的感受。通过比喻等修饰过的语言反而会掩饰了我们最直接、最原始、最本真、最纯粹的感知觉。那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
6.当然只聚焦一个景物或者人物,充分感知也可以....
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对芦荟的感知,或者场景中的人物“我和爱人争吵,我看见我老公很生气,眼神充满了愤怒,同时还用左手快速的点着我,我感觉有些害怕……”而不是“我和爱人吵架了,因为他晚上喝酒了,我说了他两句,他很生气,我们就大吵了起来....”·
7、如果刚开始感觉头脑难以浮现清晰的场景,这可能是你的优势感知通道不是视觉。相信自己的感觉,闻到、听到、触摸到都代表你在场景中,不要怀疑自己,你已经在场景中了。
有的人在刚开始接受催眠或者意象对话的时候,会说自己进入不了场景,有经验的优秀咨询师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帮助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对的,相信你的感觉!对的、对的、对的、对的……相信你闻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那一切都是真实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是的、就是这样……(可以在晚上用这样的方式给家人做一个放松)
“对的”是一种及时肯定,不要怀疑自己,允许自己接收各个感官带来的信息,允许自己不做任何控制,允许自己去最简单地感受它们。
生命并不是一定要忙起来才有价值有意义,往往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8、有人会问,生命场景的练习是即时训练还是回忆训练?是当下的还是当时的?是现在进行时还是一般过去时?我告诉她现实场景和心理场景是交互的,当下的场景在脑海中浮现就已经成为当时的场景了;当时(过去)的场景重新进入就是当下、即时的,自己是当下的自己,也是当时的自己,心理场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时空,所以我们才说“过去不是用来回忆的 而是用来创造的。”
老师修改后的案例:
站在阳台上,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窗户、四处弥漫,温暖、明亮.....铁架子上的长寿花红的很鲜艳,清风吹动,在阳光中轻轻摇摆,旁边厚厚的芦荟叶子,细小的毛刺,泛着光晕,表皮看起来冰凉光滑...包裹着嫩嫩的叶肉.…椰肉中是丰盈的汁水.
我打个哈欠....伸伸腰,吸一口清爽的空气,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嗯....感觉很舒畅,身心轻松愉悦,充满了活力,这种感觉太美好了.
怎么带来访者进入他的生命场景,让自己的语言具有穿透力?首先要自己进入生命场景。“要讲好卢浮宫,就要站在卢浮宫里讲。”
在写作时用的更多是描述式的表达,而在咨询时更多是沉浸式的交流。文学创作是作者个人的演出,可以独自花大量时间反复修改作品,理顺逻辑、构建画面、提升美感、赋予意义,而咨询是即时的,为了增强真实感、互动性以及带入效果,我们需要通过沉浸在场景中,需要先让自己获得清晰真切的感受。
在练习中打开感觉通道,在练习中积累感性经验。
原本单纯而真实的生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经历,以及接受过的教育,让我们变复杂了,反而把最简单的方式给忘了,我们再回去再重新打开我们的天赋,释放感性,让感性照亮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鲜活。
结对练习方法:探索来访者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场景,咨询师想象自己像一个旅伴一样,带着好奇心、陪伴来访者探索场景,并把自己的感受、疑问反馈给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获取更完整的场景化画面、更丰富、清晰的内在感受。
1.探索来访者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一个场景,可以是困惑的、开心的,或者期待的。
2.定位场景:在来访者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或者停顿等这样的一个时刻去定位一个场景,然后像旅伴一样陪着他展开描述那个场景,把场景补充完整。
3.把场景里面的环境,人、物等都通过各种感知通道来触摸一下,交流一下。不仅要看来访者是什么感受,什么情绪,什么样子,还要看那个环境中的其他人是什么情绪,什么样子。再看看他身边的事物,看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4.彼此分享:如果我处在你那个场景之中,我会感觉……你是什么感受呢?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幸福观:
大多数希腊的哲人一样,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中心目的是幸福生活,但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强调感官的快乐。他曾如此直白地表述过自己的想法:“如果抽调了嗜好的快乐,抽调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能够这样坦率地承认自己爱好享乐的生活方式,这在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快乐,所以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
不过,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甚至还扭曲了他的原意 把快乐主义当成了享乐主义。要知道,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和幸福等同起来,可他坚决反对把快乐和享乐等同,他说: “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只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乐才是我们要选择和追求的快乐。
可见,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 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快乐才是既自然又必要的呢?对此,伊壁鸠鲁有自己的见解,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
第一,自然而必要的,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满足了这样的最基本的需要,人就能够感到快乐。
第二,自然而不必要的,如奢侈的宴饮、过度的物质享受,满足这些需要也可以感到快乐,但无法增加新的快乐。
第三,不自然又不必要的,如虚荣心、爱慕权力等,虽也能够带来快乐,但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
伊壁鸠鲁认为,痛苦源自欲望不能满足,欲壑难填会产生道德上破坏性的动机,让人因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痛苦。所以,钱财和奢侈的生活远远不及灵魂的“宁静”重要,心灵宁静了,纵然身体不健康或是没有丰裕的物质,人依然可以获得快乐,且这种快乐是稳定而平衡的。
关于必要的快乐和不必要的快乐,伊壁鸠鲁是这样认识的。在他看来,凡是必要的,也是容易满足的;凡是难以满足的,就是不必要的。不幸就是追求不必要也不自然的快乐,幸福就是追求必要而自然的快乐。他极力主张把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除难以满足的、徒劳的欲望,避免与他人的冲突,保持心灵的平静;同时,简单而自然的需要很容易满足,一旦满足,就能给人带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