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3月份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有效沟通的思考》,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做了一般性的描述:
1、表达事实,而非做判断;
2、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了解得多;
3、因为有不同视角,所以需换位思考;
4、情绪的宣泄会阻碍沟通;
5、让更多人因沟通受益。
其实,在具体的沟通情境中,基于以上的有小沟通原则,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下面我从工作和生活的两个具体沟通场景,阐述一下我的感悟与洞见。
工作沟通
我们以工作中上级为下级布置任务的沟通场景为例,日本企业又一个很有名的五遍沟通法:
第一遍:上级向下属交代清楚事项;
第二遍:下属向上级进行复述;
第三遍:上级与下属探讨本事项的目的;
第四遍:上级引导下属思考应急预案(有可能出现什么意外,哪些需要上报,哪些自己可以解决);
第五遍:上级要求下属提出个人见解(如果这件事是自己要做的,会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一个公司最大的成本在于重做。
工序之间的沟通,也会类似上下级交代任务的情况,只是换做了前一道工艺如果没有完整的交付,会让后一道工序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而这些如果用统一的沟通语言,比如工艺和文档,或者完整的交付接口,就会成为企业运作顺滑的润滑剂。
我们回看刚才提到的五遍沟通法,为什么日本人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五遍?其实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上级和下属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天然有着视角的差别和资源的差别,这五遍沟通,除了第一遍所有人都认为必要的沟通之外,我的理解:
第二遍是用于让上级判断下级对任务本身的理解;
第三遍是用于上级需要让下属和自己在这个任务上有共同的目标驱动;
第四遍是用于为了确保任务圆满达成,让下属对于任务的外延——应急预案有思考,而不会限于任务本身;
第五遍是用于弥补上级对于任务的盲区,下属看到的视角补充成为整个上下级对任务理解的全貌。
这样五遍下来,大家对这个任务On the Same Page,并且有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对任务本身、目标、应急预案都达成了共识,这样的沟通才是完备的,才是避免后来返工的有效做法。
生活沟通
在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沟通模式很容易固化。每一代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都会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这就是为什么有“代沟”的原因。
即使是同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从而固化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这同样会导致顽疾。比如一方习惯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则显得强势地“领导”整个家庭生活,就可能造成双方都会对彼此有不满:
前者不想被指挥做这做那,没有自主权,感觉被控制,于是言语和行为上都会有反弹,而这种反弹都不是冲着有效沟通的方式;
后者则感受到自己操持各种家务,对外对内都要花心思思考和行动,却得不到前者的认可,反而得来各种不满,也会非常郁闷。
谁首先改变?
需要有人改变,但问题是谁会选择先改变。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凭什么是自己要先改变,而不是对方呢?这反映出的是一种博弈思维。
然而真正的智慧是,要想改变局面,其实是一个人的事情,与另一个人无关。因为双方日常有大量的交集,一方行为的真正改变一定会引发另一方的觉察,并体现在双方交互的方方面面,就会无形中影响到另一方。只要交互常在,一方的改变将最终成现为双方交互模式的改变。
具体的方法,非常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到的一个体系的方式方法,很适合解决家庭生活的沟通问题。我会再专门撰文描述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