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用一个山寨的Vue class演示了vue响应式开发中双向绑定的实现。小结留了个尾巴——vue3将会用新的方式实现双向绑定。这一期就来介绍一下新的实现方式——Proxy。
前情回顾
回忆一下vue2响应式设计的实现:
Object.keys(data).forEach((prop) => {
const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prop, {
get () {
dep.depend();
return Reflect.get(data, prop);
},
set (newVal) {
Reflect.set(data, prop, newVal);
dep.notify();
}
});
});
vue2利用Object.defineProperty来劫持data数据的getter和setter操作。这使得data在被访问或赋值时,动态更新绑定的template模块。不过,Object.defineProperty
有一些天然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是es2015中Proxy可以解决的。我们下来慢慢介绍Proxy的解决之道。
代替循环遍历
在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时,我们必须循环遍历所有的域值才能劫持每一个属性,说实在这就是个hack。
Object.keys(data).forEach((prop) => { ... }
而Proxy的劫持手段则是官宣标准——直接监听data的所有域值。
//data is our source object being observed
const observer = new Proxy(data, {
get(obj, prop) { ... },
set(obj, prop, newVal) { ... },
deleteProperty() {
//invoked when property from source data object is deleted
}
})
Proxy构造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原始数据data;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叫handler的处理器对象。Handler是一系列的代理方法集合,它的作用是拦截所有发生在data数据上的操作。这里的get()和set()是最常用的两个方法,分别代理访问和赋值两个操作。在Observer里,它们的作用是分别调用dep.depend()
和dep.notify()
实现订阅和发布。直接反映在Vue里的好处就是:我们不再需要使用Vue.$set()
这类响应式操作了。除此之外,handler共有十三种劫持方式,比如deleteProperty
就是用于劫持域删除。
Proxy具体实现
尽管Proxy API还没Merge到Vue项目里,但是我们可以大概猜测一下它的实现。改写一下上一版本的Observer
class Observer {
static defineReactive(data) {
let deps = new Map();
function depReflect(prop, func) {
if( !deps.has(prop) )
deps.set(prop, new Dep());
const dep = deps.get(prop);
return func.call(dep);
}
return new Proxy(data, {
get(obj, prop) {
depReflect(prop, Dep.prototype.depend);
return Reflect.get(obj, prop);
},
set(obj, prop, newVal) {
Reflect.set(obj, prop, newVal);
depReflect(prop, Dep.prototype.notify);
}
})
}
}
-
Dep类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我写了一个Dep Map来存储data各个域的依赖。
-
depReflect(prop, func)
用于实现订阅发布功能。 -
get(obj, prop)
用于代理原始对象data[prop]
的getter(),并调用Dep的depend()
实现订阅者watcher注册。 -
set(obj, prop, newVal)
用于代理data[prop]
的setter(),在域赋值时触发(如:observer[prop] = newVal
);并把消息发布给订阅者watcher。
升级改造
上一版本山寨VUE是这么构造的:
class Vue {
constructor({data}) {
this.$data = data();
new Observer(this.$data);
Object.keys(this.$data).forEach( this.proxy.bind(this) );
}
// omit others
}
用Proxy改写后,稍微精简了一点,this.$data
由Observer作为工厂创建。
class Vue {
constructor({data}) {
this.$data = Observer.defineReactive(data());
Object.keys(this.$data).forEach( this.proxy.bind(this) );
}
// omit others
}
再跑一次上期的测试:
let watcher = function () {
const total = this.price * this.quantity;
console.log(`total = ${total}`)
};
vm.$mount( watcher ); // total = 10
vm.price = 100; // total = 200
vm.quantity = 100; // total = 10000
输出依旧是10 200 10000
,成功实现Proxy改造。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缺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需要Proxy改造Object.defineProperty
呢?
原因在于Object.defineProperty
有先天缺陷——无法监听数组变化。而Vue文档提到它能检测如下八种数组操作操作;但很有趣的是:vm.items[0] = 1
这种操作是无法检测的。原因还是在于作者使用了hack的方式实现了这八种操作,而vm.items[0] = 1
实在是hack不了了。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至于为什么当时非得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而不是Proxy
,原因还是浏览器兼容所限。至今IE仍不支持Proxy,polyfill也无法抹平。即便作者在重写vue3的时候,还是为原始浏览器保留了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实现。
Proxy优势
Proxy在ES2015规范中正式发布,它是浏览器底层实现的一种对象拦截器,原生支持JS数组操作(push、shift、splice等等)。
const list = [1, 2];
const observer = new Proxy(list, {
set: function(obj, prop,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prop: ${prop} is changed!`);
return Reflect.set(...arguments);
},
});
observer.push(3);
observer[3] = 4;
上面这个例子的打印结果是:
prop: 2 is changed!
prop: length is changed!
prop: 3 is changed!
很显然,得利于浏览器原生支持,Proxy不需要各种hack技术就可以无压力监听数组变化;甚至有比hack更强大的功能——自动检测length。除此之外,Proxy还有多达13种拦截方式,包括construct
、deleteProperty
、apply
等等操作;而且性能也远优于Object.defineProperty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新标准红利吧。
小结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vue只能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双向绑定。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前卫的设计,不过随着浏览器的不断迭代,这种技术在api和性能上愈发跟不上时代的步调。重写vue可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吧。
这是我写VUE源码设计的第三期,以后还会不定期更新。框架千变万化,但机理还是逃不过语言特性、数据结构和设计模式。我学习源码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想的还是拓展认知和巩固基础。当遇到特殊问题或是超过框架认知的需求时,其实最可靠的还是我们的基本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