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简书的时候,首页推送了很多评论某位女孩写的诗的文章。读过之后,我大为感慨。
由于咱孤陋寡闻,也没看到这个女孩写的诗到底啥样,但从风评来看,也没必要拜读了,因为咱的思想实在是跟不上人家呀。
我只是想说,现在对诗的定义门槛变得这么低了吗?咱们中国古代那些优美的诗歌,难道都已经过时了?这真是呜呼哀哉!
虽然咱文化不高,但还是分的清哪些是好诗,哪些不算诗。但打着诗的噱头行出名之实,那这事儿就不对了。作为诗词最忠实的拥趸,今天,咱也想聊两句。
诗歌的起源及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发展的最鼎盛最耀眼的时期是唐朝。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凄怆的陈子昂;“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隐逸者王维、孟浩然;到盛唐转折点的“诗坛双子星”李白和杜甫。诗歌在此时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再至晚唐的“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此中人的诗作皆华章盖世、文采风流。
以上的诗人都有经典传世之作,而我最喜爱的还是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豪迈大气,富于想象,文字天马行空充满了瑰丽雄奇的色彩和精心锤炼之后信手拈来的随意。这份洒脱,这份自信,这份狂放不羁,正是世人喜爱他和他的诗的地方。
杜甫诗的风格和李白完全不同,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少了那份豪迈和浪漫,多了份沉重的家国情怀。他的诗大多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盛年所处的时期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无数黎民百姓陷于水火之中,衣食无着,流离失所,饱经战乱之苦,杜甫也身在其中。
身处最底层,使杜甫看清了统治者的黑暗和腐败,他的诗转而为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而写。像“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名作,都反应了当时底层老百姓所受的战争之苦。表达了他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之所以推崇两个人的诗作,是因为诗是诗人的心血结晶之作,是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写照。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思想境界为我辈之所不能及。如同是唐代的文学家、散文家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现在读来颇以为然。
反观现在的诗坛,古体诗已基本绝迹。现代诗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出了一些名家名作的。可是现在呢?诗体已经趋于白话,思想也趋于流俗,令人不忍卒读。因为你看不到它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难道我们的思想就不能提升一点吗?文字不能凝炼一点吗?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底蕴不够。
真心希望我们中致力于写诗的人,多看看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好诗文,跟前辈学学基本的对仗和押韵,再沉下心来锤炼文笔,而不是利用回车键写几排似是而非的呓语,就认为是诗了。真正的好作品在于思想的闪光,语言的精确凝炼,读来朗朗上口,思之回味无穷,这样的作品才能永远流传于世。靠噱头,靠炒作,靠语出惊人终究走不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