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 第十二章 23.12.20

曾国藩传 第十二章 23.12.20

作者: 澜图 | 来源:发表于2023-12-19 06:19 被阅读0次

每天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第二卷第十二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1. 朝廷的两记闷棍

在各方压力下,曾国荃精神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身体也出现严重症状,吃不下,于是曾国荃只好继续疯狂地开挖地道。直到1864年,已挖三十三条地道,而太平军对付地道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只须观察地面野草的颜色就知道下面是否有地道。有地道的地方,草色会由于缺水而发黄。但曾国荃有一股不到南墙不回头的倔劲,1864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所挖地道有一条侥幸穿到南京城下,于是下令点火数万斤火药爆炸,城墙崩塌二十丈,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大乱,南京城外各门全部陷落。

曾国荃仰天长叹,多年的辛苦终于到头了,于是马上写奏折汇报这一天大的喜讯,同时把奏折副本送给曾国藩,然而此时的自己已三天三夜未睡,也疲倦至极再也支撑不住,便倒头就睡了,将士们在城内厮杀。曾国藩收到这个消息后,百感交集,自从咸丰1853年创建湘军至今,已经整整十二年了,他失去了增国华,曾国葆两个兄弟,自己也三次自杀,可想而知承受着十倍百倍的艰巨才换来这一张捷报。

事先约定好,曾国荃先上一个简短的折子报喜,详细情况由曾国藩上报,在六月二十三日,收到陆续消息后,曾国藩才上奏了一份精心结撰的折子,其内容表明上是推功于皇帝太后,但实际上是说明自己和弟弟功劳之大,烈于前古。曾国藩兄弟满以为,立下如此天下第一号的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然而,事出意料之外,六月二十六日,曾国藩的奏折还未送到,朝廷就先下谕旨,不是地曾国荃的表扬,而是严厉指责,批评曾国荃骤胜而骄,没有一鼓作气将全城拿下,生擒太平天国首领,然后再上奏不迟。这还不算完,七月十一日,朝廷又给曾国藩一道廷寄,追问天京财富下落。

2. 曾国荃的“经济问题”

湘军攻陷天京不久,朝廷论功行赏,“特沛殊恩,用酬劳勘”,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赐名毅勇,世袭罔替,晋太子太保;曾国荃则“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赐名威毅”。真可谓,曾氏二人声望达到最高点。但实际上,曾国藩兄弟已经步入一个危险的转折点。曾国藩手握重兵,达十二万人,太平军一灭,湘军就成了清朝最大的威胁。为了制衡曾国藩,清廷采取了两个方面措施:一是迅速提拔其他湘军将领,特别是与曾国藩关系不好的人,如左宗棠,沈葆桢等造成湘军分裂;二是大力打击曾国藩嫡系曾国荃。

另一个方面,曾国荃贪婪素来厌恶,曾国荃带领部队由两个特点:一是贪财能抢,二是残酷好杀。攻下天京后,曾国荃任由士兵大抢三天,烧杀抢掠,也是曾国荃用兵方法“用贪用憨”。夺占天京后,湘军焚掠屠杀,大火七天不熄。曾国荃还有一个特点,不听人劝,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府重要秘书之一,要求曾国荃制止抢劫,但曾国荃却不以为然。曾国荃之所以这样,是曾国藩的早年为官,经常不能给家中金钱,家里和亲戚生活极其艰难,所以他也默许曾国荃喜欢贪财的习惯,尽管贪的不多,但是士兵在天京抢劫的收获巨大,名声很不好,民间相传曾九暴富的传说却满天飞,也传到了朝廷。因此朝廷才发了声色严厉的上谕,之前朝廷要用曾国荃,不得不忍,而此时攻下天京,也就不必避讳。

3. 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

曾国藩深知,慈禧拿到严厉的上谕是下达给曾国荃,但实际上是为了敲打他的。因此曾国藩也早就有心理准备,深知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因此,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趋福避祸。他决定请奏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一个主动裁撤湘军。

让曾国荃暂时离职的理由,是身体欠佳,也在奏折中表明曾氏兄弟希望与朝廷有始有终的愿望。清朝政府在第一次奏请中没有批准,但在第二次奏请中很快批准。曾国藩总结历史,握兵太重必有祸害,所以大举裁撤湘军,减轻朝廷对他的疑虑。曾国藩也依靠这条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却,缓和了清朝政府的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朝廷因此对曾国藩态度大为改变,不再追究曾国荃问题,也放手让曾国藩治理两江,对湘军其他骨干照旧放手任用,不再追究天京城内财宝的下落。

4. 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处理好撤军事宜,并不意味着曾国藩解决了全部危机,平定太平天国不久后,湘军集团就遇到了另一个危机:曾国藩与左宗棠这个两个湘军领袖公开决裂。

曾国藩与左宗棠渊源也很深,他们也是湖南老乡,年龄只差一岁。左宗棠自幼聪明但三次会试都不能中进士,因此无法以正常方式进入仕途。在咸丰1852年,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时认识,左宗棠当时是湖南巡抚张亮基当幕友,以师爷身份给曾国藩很多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曾国藩的资质平平,直到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左宗棠还是看不起曾国藩。1859年左宗棠因为在巡抚幕府中比较盛气凌人,凌辱朝廷命官,朝廷下令逮捕左氏,曾国藩得知后,全力以赴托关系走后门,才得以化解。左宗棠脱身以后,曾国藩保举左宗棠,皇帝命他为曾国藩的助手,囊为湖南军务。咸丰1861年,朝廷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后,曾国藩把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让他独当一面。在曾国藩的建议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同治1863年,清廷更超擢他为闽浙总督。应该说,左宗棠一生事业是受曾国藩之提携。然而在攻下南京之后,左宗棠的自视清高的行为,致使两个人的关系迅速恶化。

天京陷落,曾国荃的捷报中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登基称“幼天王”,曾国荃在攻破城外城后即回营大睡,疏忽严密布置,导致李秀成护送幼天王冲出城墙。但曾国荃没有掌握这个情况,他判断天王府火势猛烈,幼天王应死于火中。因此第一时间贸然乡曾国藩汇报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曾国藩也相信弟弟并向朝廷汇报。但左宗棠通过线人,得知了幼天王的踪迹。按理应该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但是左宗棠并没有这样做,他获悉幼天王下落后,立刻向朝廷直接奏报。而且左宗棠在奏报中还夸大了事情,致使朝廷勃然大怒,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曾国藩的自尊心也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左宗棠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他纠缠一生的“科举情结”和“瑜亮情结”。之所以看不起曾国藩,是因为左宗棠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不料连年落第,下意识中一直对科甲之人有一股莫名的敌意。还有就是左宗棠以诸葛自命,自署“老亮”,以汉武侯自比。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占据了本该属于他的“主角”位置,阻碍他成为"今亮"的罪魁祸首。以主帅身份平定太平天国,这就是曾国藩对不起他左宗棠之处。

曾国藩是宽厚之人,左宗棠以前对他的恶评或多或少都会传到曾国藩的耳朵,但是曾国藩却没有做过任何反驳或辩白,对左宗棠仍然一如既往地推重。也因此左宗棠才能不到一年时间被朝廷擢升闽浙总督,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当然朝廷也深刻用心,他要分裂湘军,牵制“兵权过重”的曾国藩,达到分湘系集团而治之的目的。曾国藩得知左宗棠的奏报后,知道事情涉及到他的弟弟,让他无法让步,也为左宗棠奏折中的蓄意诬陷而气愤,因此曾国藩在回奏中发起攻击。左宗棠没有想到曾国藩会这样做,但事情闹到此地步,且左宗棠好辩性格使然,双方你来我往,攻防很精彩,互揭老底,自相残杀,也符合了朝廷分而治之的计策,所以朝廷也不得不和稀泥,在批奏中大大表扬左宗棠的公忠正大,也有意贬低曾国藩。因此两个人从此不再有交集。

左宗棠对待曾国藩如此,实出乎常情常理之外,左宗棠在交友时,经常不用心讲求,经常与朋友一段时间后就绝交,而曾国藩的人际交往就比左宗棠成功多了。曾国藩从不公开说左宗棠坏话,也不私下谈论,而左宗棠就逢人提及曾国藩并大骂曾国藩。但曾国藩从不放在心上,一不骂二不听三不管的办法处理,不费精力与左宗棠争无谓之口舌。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西捻军,当地是贫瘠之区,筹响极其困难,需要各地筹措粮饷,左宗棠最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破坏他成就大功。但是不久他发现自己判断错了,曾国藩分内军饷源源不断,不但足额而且及时,其他地区都不能及时,甚至不到一半,有些省份甚至欠西征之饷。这让左宗棠大为意外。除此之外,曾国藩又将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建功。这也是曾左晚年最后一次交集,确实头一次感动了左宗棠。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从西北前线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挽联,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后人对二分也评价较多,称曾国藩为圣贤,称左宗棠为豪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 第十二章 23.12.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kz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