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组
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子?

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子?

作者: 艾西西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08:24 被阅读24次
    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子?

    如果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回忆一下学生时代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或事,可以和课堂有关,也可以无关,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可能是参加一个比赛的经历,可能是在某件事上遭受打击然后自我修复的过程,也可能是某一位年长者对你说过的某句话。但是我敢肯定,你的答案一定不会是:有那么一堂讲了好多选择题的课,对我影响深远。虽然,这样的场景占据了我们学生时代的大多数时间。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学校做的那么多题还有没有意义?到底什么才是教育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采用的教育模式还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未来教育该如何破局?今天想说说这本书:《为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困惑的答案。

    书籍介绍

    本书是由托尼.瓦格纳和泰德.丁特史密斯合作完成,托尼.瓦格纳是美国教育创新先锋、哈佛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常驻专家。写本书之前的另外两部著作《教育大未来》和《创新者的培养》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地。

    泰德.丁特史密斯是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博士。与托尼·瓦格纳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教育创新与学校改革。

    作者的主要观点主要针对美国教育,但是大多问题中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书中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要重塑教育

    第三,未来教育的图景

    首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给你泥土和水,你能做出一个苹果么?几乎每个人听到这个问题都很茫然,但是苹果树就可以做到。用泥土和水做出苹果就是苹果树的系统能力。如果学校教育也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能力是什么?这个系统能够产出的结果又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系统中游历了一圈,出来之后,我们能收获什么?

    这个问题谈论的其实是学校的教育目标。

    但是当你真的随机找到某个学校的校长去问:你们学校有没有教育目标啊?十之八九校长们都会说有,那么你继续追问:你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这个答案可能就多了,比如培养优秀的人才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啊等等。但是如果再追问下去: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怎么才能知道这项工作取得了进展?这个时候可能校长们可能就不会回答那么快了。

    我们很多学校的教育目标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且当有多个教育目标并存的时候,也通常不能确定优先级:比如今年哪个目标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怎么做?这些都很模糊。

    每个学校都在循环往复做着前人流传下来的教育模式,那就是死记硬背,在考试中拿高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让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电脑打字,学生们每天背诵键盘字母位置、电脑输入原理等等这样的内容,如果字母位置拼错,在考试中就要被扣分,有的学生会成绩很高,有的学生打死也学不进去。无论怎样,就是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打字。

    学校年复一年重复同样的动作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也不去想我们希望学生从我们这里出去成为什么样子,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成为那个样子。

    在以前,社会发展慢,工业化流水线也不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存在,这种教育模式也能够应付。

    然而如今的世界早已不同,任务自动化、信息庞杂,在工业社会游刃有余的特质,在互联网社会,可能根本无法生存。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呢?

    作者提出,那些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掌握新时代关键技能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

    所以,21世纪学校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唤起学生的热情、教会他们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创造更好的世界。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唤起热情,一个是培养关键技能。

    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第一个唤起热情。

    我认识一个九零后舞蹈专业的女孩子,从大学就梦想开一家自己的练功房,于是毕业之后她真的这么去做了,后来她在这个练功房里招收了很多想学习舞蹈的学员。

    为了给学员带来更专业更多类型的舞蹈,她经常飞到世界各地去学习,上课、编舞、录视频,每天忙到深夜。

    有朋友问她,你不累么?

    她说,做喜欢的事情,累也快乐。

    这就是热情的巨大力量,如果我们做一件事不需要学校逼迫、不需要家长耳提面命、不需要老板监督,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内驱力就能保持足够的热情去投入,那么这件事情做成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我们在做事过程中感受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个关键词培养关键技能。

    每个时代不同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关键技能。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20世纪,人们需要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但很少需要去验证。几乎所有发表出来的内容都经过了认真的编辑和审查。然而,如今我们却需要对任何读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追根究底的提问题,如何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信息的合理性,如何细心地验证来源的可靠性。面对这样的现实,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变成了关键技能。

    除此之外,相应的关键技能还有多元协作能力、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表达能力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学校毕业就具备了这些关键技能,而不只是记住了某个知识点,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是否会更加有信心呢?

    其次,为什么要重塑教育。

    书中讲述了一个劳伦斯威尔实验。在美国的劳伦斯威尔中学,暑假之后,学生们回到学校,被要求重新做一遍三个月之前的那份期末考试试卷。两项考试结果令人瞠目结舌。6月份学生们进行期末考试时,平均分是B+,相当于我们的87分,等到9月份重新做试卷,平均分只有F,相当于58分。

    如果一学年讲到的知识点,考试完我们就会忘记,那么这一年的学习对学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忘记之后,我还是以前那个我。这就是死记硬背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之下的学校现状。

    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以往的教育重在考察学生清晰美观的字迹、正确的读写、全面的词汇量、阅读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写出完整句子的能力。

    但是我们来审视当下,就会发现,如今的社会对学生的读写技能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它要求学生以精准的、富有技巧和说服力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讲话和当众表达。

    如果没有练就高效的写作技巧,很难有能力对听众讲出一段有理有据的话来。

    然而想要练就这种能力,有两个前提,一方面是需要学生持续不断地写作;另一方面学生要为一群真实的读者进行写作或演讲,并能从读者和听众那里得到经常性的、结构化的反馈意见。当学生们面对一群真正的听众,无论是同学还是校外人员,他们都会更加努力的去准备,也会主动寻求并关注反馈意见。

    然而事实上,现在的学生除了看一眼作业上的分数以外,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完全无动于衷。

    因为,他们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写作,并不是在某一个主题方面有话想说。

    对于公众演讲,课堂上几乎就找不到这部分内容,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在真实听众面前进行过演讲,一次都没有。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等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场合做口头陈述时会怎么样?

    而语文教学中的另外一项,阅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校有时候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但是评价标准是读多少本书。学生为了达标,就会去选择那些字数少内容又简单的书来读。这其实并不能达到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原有期望。

    所以,我们会看到,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以考试设计的便利性为出发点的,而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发展角度着眼。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及官方对学校的评价体系,都让学校对应试的强调远远超出了对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强调。

    这些都造成一个结果:学生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这个意义,恰恰应该是学校老师的首要任务。

    有人可能会说了,中小学学基础,我到大学再锻炼能力好了。

    大学教育能不能力挽狂澜,将学生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呢?

    很遗憾,答案是没有。

    在大学里,学生们大多是“白天上课,晚上狂欢”,多数的时间仍然被迫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事情,真正提升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增加多少。

    美国有学者针对大学生做了一次大学生学习评测,提取了20多所大学的2300名学生样本,跟踪了学生们大学四年的学习评测成绩。研究人员发现,大学前两年至少有45%的学生,贯穿大学四年则有36%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复杂推理和写作技能上是没有进步的。所有学生的总体提高幅度在前两年仅7%。而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中,进步比例也只是高了一点点。

    拿到本科文凭,并不意味着该毕业生具有任何特定素质,比如有能力进行深度知识探索,具备基本工作技能,或者表现出成熟的个性。

    在我国,情况也是一样,很多本科毕业生并不具备这些素质。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高收入、有意义的工作机会。因为在大学里,他们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在上课学知识,学校并没有帮助他们去做好职业准备。

    企业所寻找的毕业生,是那些具备关键技能,能提出精彩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我们的毕业生只有大学文凭和考下来的各种证件,并不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现状,都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简单的教育模式优化已经不能改变教育多年积累下来的顽疾,教育面临着彻底重构再造的过程。

    第三,未来教育的图景。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总是以为孩子是没有主动性的,是没有判断力的,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施加力量、不停地告诉他们你该怎么做才能够保持学习和创造,这可能是我们在教育中最大的误区。

    事实的因果关系可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们的越俎代庖,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热情才会剥夺,才体验不到学习和做事情的乐趣。

    在未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让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去训练自己的关键技能。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

    第一考试制度将会取消。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可是不考试,学生们还会学习么?别急,我们取消了考试制度,但是还有勋章制度。

    什么是勋章制度?这个说法来自于美国一个民间组织“童子军”中的制度体系。童子军以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能力为基础给他们授予勋章,而能力水平达标与否,是由参与活动同时又对孩子十分了解的成年人来评判的。为了获得营地勋章,孩子们需要不断练习并掌握露营所需要的技能,比如,他们学会做饭就能获得烹饪勋章,而不是去做选择题回答烤土豆需要多长时间。

    童子军体系是完美的么?当然不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

    但是历史证明,勋章体系能有效促进年轻人的长期发展。

    所以,作者认为,应该把高中毕业文凭换成某种技能证书。当地学校和社区共同创建一种通用的勋章制度,并以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起点。

    对于这几项核心能力,学校再配备清晰的绩效标准。

    在勋章制度下,传授式的讲课形式就不是唯一学习的场景了,学生为了获得勋章可以在内容丰富的各类课程中进行选择。有些课程可以通过独立学习、工作实习和社区中进行的服务学习项目来完成。

    那有人可能要问了,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符合给颁发勋章的标准呢?

    很简单,用成果说话:

    首先,学生要定期在同学、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对成果进行辩护。

    其次,学校给学生配备覆盖整个学业进展的电子档案。这套档案包含着学生从始至终最优秀的作品,如论文、演讲、项目、艺术作品等,这些作品能充分展示出学生对重要技能的掌握程度。

    勋章制度,让学生有了主动权和选择权,更有了自我责任感,同时又能培养实用技能,看到这种教育模式,你是不是也有些心动了?

    第二个场景是:老师不会催着你背书写作业了。

    家长们估计该担心了,那怎么行,我家孩子自律性很差的,不管那不是更不学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老师并不是不管学生,而是重视的方向变了。

    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教师评估方式的改变。

    比如改变现有的教师激励制度,调整现有的薪资和职位等级。比如让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和学生作业的评估方式一样,以电子档案为基础,里面包含教师上课的视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品,以及学生谈论他们如何参与学习过程的视频资料等等。

    所以,老师会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如何获得技能,如何完成作品,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等问题。

    学生为了得到勋章,自己就会去想办法训练自己感兴趣的关键技能。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都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我们是不是也可能成为马云?开个玩笑。

    当然,这样的教育图景想要实现,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愿景,来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不再联系_0308: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刚刚加入培训UI设计的时候。培训老师问我。你喜欢什么,然后经过一系列测试。
        学习要报保持热情。这个根老师说的一样。虽然我测试的结果偏向PHP程序员。但是老师说只有喜欢这份行业,然后才会有热情。这条路才能走的下去。
        文章从多个方面阐释教育的重要。目的。这跟我现在所在的培训机构一样。不仅是技能,更是从性格。思维邓方面的教育。
        文章评分满分……写的很好。
      • dream2024:有“每天听本书”的感觉!:+1:

      本文标题: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p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