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自愿奴役:为奴役他人而争受奴役
江上小堂
法国启蒙运动先驱拉波哀西英年早逝。他生于1530年,逝于1563年,年仅32岁就去世了。但他却留下了一本思想深刻、文才洋溢、影响深远的著作《自愿奴役论》。他的一生,绚丽激越,如燃烧的流星划过天空。拉波哀西与蒙田交往甚密,正是蒙田在他去世后付印了《自愿奴役论》,从而广为世人所知。
如果拉波哀西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那他一定会更为惊叹!中国人的历史就是数十上百亿人的自愿奴役史。而儒家思想就是鼓吹自觉自愿接受奴役的理论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孝经》中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所谓“终于立身”就是位极人臣,光耀祖宗。又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在孔子及儒家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事亲事君,事兄事长。而如何事亲事君,事兄事长呢?就是要孝忠悌顺。对父母兄长,君主上级百依百顺,心甘情愿听从他们的使唤。
而另一方面,儒家对人才的评价与选拔也是以此为标准的。首先要听话,以“德”为主,以才为辅。《论语》中,有许多对弟子和君子的要求,都是以忠孝为首要标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达到道德标准,其次才去学本事。用这天的话来说,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把做人抬得更高。意思是如果能做到对父母尽心竭力,对君主舍身奉献,与朋友言而有信,虽然没有学过什么本领,但我还是认为他学到了最最要的本领。
自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后,中国社会就逐步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严格界限,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流动性。中下层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也有微弱的机会晋升到更高阶层。后来汉朝有察举制,隋朝建立起科举制,为人才的选拔建立起制度保障。而选拔的标准就是以德为主。察举制是考察孝行,而科举制是考察对儒家伦理的掌握程度和认同度。而进入官场后要进一步升官,首要的因素仍然是对君主上级是否绝对地服从。
所以,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个奴役与被奴役的等级体制。如果想晋升到更高的等级,使唤更多的人,那首先就得受上一级的奴役。这样,才能得到上级官僚的赏识,才能晋升。这就是俗话所说,通过大量经验提炼出的金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就是为上级做牛做马,鞍前马后,迎来送往,伺候好;如此才能“方为人上人”,对下级任意支使呵斥。在上级面前是奴才,在下级面前是主子。一方面受奴役,一方面又奴役他人。
而儒家给人提供的最高价值和人生理想又是位极人臣,光耀祖宗,“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那不断地在权力体系中晋升,拥有更高更大的权力就成为中国人最大的追求和动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先受他人的奴役。所以,儒家思想必然导致为奴役他人为主动追求受奴役。造成奴役和被奴役如此的普遍和积重难返。
总之,不抛弃儒家的“忠孝”价值观,中国人就无法摆脱奴役和被奴役的状态。
2018年10月1日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