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日,看过汤小小的一篇文章,分析《甄嬛传》里甄母为何明知道浣碧的身份,但就是不拆穿她,反而还纵容她过着二小姐的生活,陪着甄嬛一起进了皇宫。
里面甄母肯定是知道其中内情的,也就是知道丈夫出轨,但就是不提,就让它烂在肚子里。
文中究其原因有三,看完之后,猛然发觉这和孩子的教育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信,请继续往下看。
2
一是看破不说破,只要没有摆到明面上,就可糊弄过去,这样大家脸面都过得去,还会让丈夫更觉得心中有愧,也会越发对这位贤妻信任,且补偿!
我包容了你的错,也就在心理上站成了一队,慢慢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后面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是一致对外。
用在孩子身上就是“我们是一个团队”,当然这里指的就是孩子只要没有酿成无法挽回的滔天大罪,作为妈妈的,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这并不是说放任孩子身上的一堆毛病不管,但也是要在孩子的情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效果最佳,怎样才算最佳?
就是在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处理好了他的情绪,了解了事情的之后,才开始解决问题,那时还愁孩子不改正问题吗?
最后甄母和甄远道的恩爱,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片中的恩爱哪里是他们天生的,完全是甄母努力经营的,用在孩子身上,同样如此。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3
甄母这样做的原因,其二,是让甄远道知道这是欠自己的,永远都要提着一颗心,保持着最大的歉意。
都说最难熬的日子就是那段害怕东窗事发,被老婆发现的日子,迟迟不说,就时时像一把剑一样悬在半空中,让人不敢造次。
一旦老婆发现,要么罚跪,要么离婚,反而就不害怕了。因为烫手的山芋已经扔给了另一半。
而一旦搞到双方对峙,为了第三者大动干戈时,是人就会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这样了,还要维系什么假象,这下就更验证了犯罪学里的那个“破窗效应”。
在有少许破窗的建筑里,如果那些破窗不立即修好,就有可能让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如占为己有或是纵火烧了。
这个应用在关系里也是同样如此,看甄母怎么做的。
没有大闹一场,撕破脸面,制造破窗效应;也没有轻松放过丈夫,让丈夫以为自己是软绵的柿子,任人揉捏,她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装作不知道,将浣碧养在跟前,便于自己对事情的控制.
既能收获丈夫的愧疚,稳固自己的地位,还能让事情在她这里划上句号。
亲子关系中也是这般。只要和孩子不把关系弄僵,还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孩子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从心底感激妈妈的诸多忍让和包容。
那些发生在青春期路上的问题,就都如养在跟前的浣碧一样,都不是问题了。
虽说这样比喻不太恰当,但话糙理不糙。
4
第三个原因,就是甄母这一招其实是丢卒保车,看似是丈夫错事在先,自己的颜面尽失,还要让一个私生女住在廊下碍自己的眼,这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私生女是不是很像孩子身上的那些坏毛病,他们也是孩子的一部分,怎么能轻易就断掉呢!
即使真的狠心釜底抽薪,结果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尾大不掉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要怎么处理呢?完全还是可以照搬甄母的做法,纵容丈夫对浣碧好。
就像孩子如果一味沉浸在游戏当中,想要完全戒除谈何容易,那就狠下心,每天限定时间让孩子玩。
没有将孩子逼到墙角,落得一个狠心妈妈名声,也让孩子从心底对父母表示愧疚,从而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近。
如此看来,父母因此一点点赢得孩子内心的信任,对以后的教育则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要知道若真的把青春期的孩子惹毛之后,那真的是万劫不复的境地,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次非同小可的战争。
但如果我们都学着像甄母一样,韬光养晦,收起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亲子关系的这个天平定会向我们这边偏移的。
所有的母慈子孝背后,一定是那个军事妈妈的运筹帷幄,百般经营。
就像文章结尾说的:
婚姻里,从来都不仅仅有爱,还有人性的博弈。
深以为然。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是如此,包括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