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这时买房并不符合主流趋势,但我还是买了。
周一我在一个紧邻上海的三线城市买了一套投资公寓,本不在我计划之内的购房,却只花了一周考察,二天做了决定,我是怎么想的?
从今年国家颁布了若干租赁同权的政策后,一直看好未来的租赁市场,有时也会找个中介聊聊二手租赁行情,因而有了上周的一篇文章《投资是赚差价还是赚收益》。然而市场虽好,但是上海租赁市场正在公司化和中心化,个人参与的门槛越来越高,使得投资价值不断下降。
有了投资想法,现实中却根本无法操作。因而有时也会浏览了某个房产APP看看最新趋势,也引来了不少中介销售推荐项目。然而能入眼的不多,偶尔还能遇到几个实诚的中介推荐了一些房源,从财务数字上推导还是有吸引力的,但真实性还需要去验证。抱着了解的态度,上周随中介考察了一下长三角城市。
当然,对考察的过程不是很满意。微信联络人与看盘联络人不同。带看项目与预期严重不符合,并且一路想着灌注观念来抬高购房者心理预期。姐可是营销咨询出身,本质就是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装到别人脑子里来养活自己。我还是第一次去看项目,基本功都已经做得比他们都详细了。玩套路是可以的,但还是应该有点技术含量在。
折腾了一天,看了2个知名楼盘和2套房源。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售租比233和208。对此项目中短期收益评级为一般,良好不足,离优秀更是遥远。投资条件不满足,决定放弃。
然而到了晚上,微信上一直联络的销售小伙来沟通,第一为白天所发生的沟通不一致行为作了合理的解释,第二推荐了同一个楼盘售租比近170的房源,并且很聪明地把一些卡住决策点的顾虑消除了。
投资应该是一件很理性的行为,最终让我决定在这个三线小城市买房的理由是
1. 城市基本面优质
属于目前国内少数人口净流入城市
(以2014年为基数)到2020年人口增幅29%;到2030年人口增幅50%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潜力更大
(按照十三五人均收入计划推导)2020年人均收入较2016年增长18% 。过去几年这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偏低,悲观预期是消费力不高,而乐观预期是未来增长潜力更大。
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共同发力
一个几年内能批复7条地铁的城市,中央政策及产业政策上明显有倾斜力,并且迁移出污染企业。
综上评估城市基本面之后,认可了这是一个可投资的城市。
2. 租赁市场增长可预期
(以1997年的香港与2017年的上海作为参照比,参照物取决于个人偏好)
年份 城市 城市面积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房屋套数 人/套
1997 香港 976平方 649万 6649 94万 6.9
2017 上海 6340平方 2400万 3785 410万 5.8
2017 项目 542平方(所在区域)130万(所在区域) 2398 无数据 -
三线城市总面积比较大,经济发展会呈现局部性特征,以公寓所在区域为对比,当前人口密度较高,经过10年的发展,在人均密度上可以接近上海平均水平,将来着这个区域的支撑基础会比较稳健。
(但是缺失该区域的存量和未来增量的房屋套数,人套比越靠近一线城市,租金收益值也将越靠近一线城市。)
对某个城市产生投资意向之后,基本面排查需要越详细越好。比如还可以从GDP增长率,地理如地震情况,气候如台风情况,治安如城市警力上排除很多有隐患因素。
由区域,地理,交通,项目定位,售租比等“否定条件”选出了若干项目之后, 还需要更多“肯定条件”来支持最终决定。
3. 杠杆是复利之外另外一个撬动财富的工具
合理使用杠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获取财富的人,而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意识上远落后同龄人。在计算5成贷款后房租收益可完全覆盖贷款,选择尽量低的首付和尽量多的贷款,可降低投资机会成本的损耗。因而列为肯定条件之一
考虑所有的美好事物之后,想一想最坏可能发生的情况。
4. 风险能在可控范围内
如何确保租金收益达到预期?回到城市发展潜力的角度再去评估是什么支撑房租价格。
如何确保收益稳定?以下回答应该为是
*是精装修交付;
*有资质好有知名度高的托管公司(这一点很重要,甚至可能成为否定条件);
*托管周期有长短选择(3,5,10年);当然如果有额外的精力,可以选择自己出租,但花费的时间成本则比较大。
*租金年度增幅不少于5%。如果承诺年度增幅达到8%托管10年,如果年度增幅为5%则选择5年比较合适。
*托管分成费用合理(如果选择固定租金,只需要考虑租金涨幅;如果有托管分成的,约定房租增幅需要另外计算。)
在评估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后,列为肯定条件之二
在房地产近20年的牛市之下,固定投资项目仍然是卖房市场。最终我还是以接近预期的价格,但略低于预期的回报率定下来这套房源。从念头到付定也就只有一周,而这一周也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极有收获的一周。
本文是上篇方法论之后的实践文,仅做总结。非广告故不点名城市和具体项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