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已有一段时间,对本人的触动很大,不夸张的说可能是颠覆性的,尤其是对自己感觉和潜意识的认知。
从小到大,当你依赖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物时,就会有人说你太敏感。慢慢地,习惯了依赖头脑的理性和分析。然后长成大人后,当感觉涌起,还没有表达,头脑已经对着这‘感觉’一通评点批判和打压。因为,往往感觉是真实而夹带着“负能量”的,负能量包括什么,借用武志红老师的定义,包括自恋、性和攻击性。
这时候第一跳入脑海的是小时候,住在村里的政府大院,大概8、9岁的样子,街坊有个阿姨会时不时借着各种事情来挑逗你,向你论证你是被抱来的,不是爸妈亲生的。现在想来,8岁9岁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起码比大人认为的要成熟很多。对这种荒谬的问题,你能说什么,只能是笑笑。但显然这种笑引起了对方的敌意,她觉得被一个小孩子嘲笑了。于是她开始发动更猛烈的语言攻击,甚至用更狰狞的表情,那一刻在记忆中无比清晰,自己是害怕了,而且还伴随着强烈的愤怒感。为什么你作为一个大人要白平无故的来攻击我呢?同时感觉到,如果那会儿你不哭的话,她根本不会善罢甘休。
现在想来,可能是如果你不哭,就证明她“能力”不够,无法制服一个9岁的小孩子。当时全身都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和恶意,愤怒又害怕,想要赶紧结束这一切,于是,哭了。她看到我哭的一刹那,说,哎呀,都这么大了还会因为不是亲生的这种玩笑给弄哭了,哈哈哈。
当跟自己的父母表达对这位阿姨的讨厌时,父母怎么说,那么大了,没看出来阿姨是跟你开玩笑,逗你呢吗,别学的那么小心眼。
父母的这番话,以及这番话背后的逻辑成为了以后在无数个时刻,当感觉涌现时,当对别人愤怒、失望的感觉来临时,你在头脑里对着这股感觉说,你为什么这么计较?这么爱生气?不够大度?为什么开始对别人抱着那股美好的希望?为什么会对别人有期待?如果没有期待能有失望吗?
于是,你压制了这些“负面”的感觉,表现的很大度、很潇洒、很无欲无求。但同时你对整个世界也失去了界限感,不再以真实的自己来面对这个世界,也无法在关系中伸展自己,或者处理关系中的那份坏。
如果当时父母能告诉我,那位阿姨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她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她把你弄哭,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们出于礼貌,所以没有返过来攻击她,但这并不代表她做的是对的。或许,她并不是故意的。但如果她下一次还对你说这些,那么亲爱的宝贝,你可以跟她笑笑后就立刻跑开结束对话。你不必非要呆在那里听她说话。
当我写下这段话时,感觉到了心中愤怒感的流淌。武志红说的对,当任由感觉流淌时,那些被看见了的“死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
到现在,我已经原谅了那位阿姨,而也许令我耿耿于怀不能原谅的是,长大后的自己,头脑的逻辑竟然就是当初让儿时自己最愤怒的逻辑。怎么唱的来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个你。
这是个怎样可怕的逻辑,就是如果你没有按照我所想的那样去做,去反应,那么我就会愤怒,然后“不择手段”来达成最终我想要的结果。比如说,让被挑逗的小孩哭。
这些逻辑在幼年形成后,深藏在深渊一般的潜意识中,并在很多关键时刻“操控”着人生的发展。说操控人生也许有点言重了,但不知是受心理暗示的作用还是什么,你会惊人的发现,那些深藏在潜意识的自我,只要外界一点小小的诱惑,就会有所投射。
昨天下班后,逛了小区里的一家服装店,碰到一位爱炫耀的大姐,说自己的哪件衣服在英国玩儿的时候是怎么搭配的,说自己去年买了多少的打底衫穿都穿不过来,拿过自己的名牌大衣翻开商标让我看,说自己的老公是怎样舍得给小助理买衣服的。作为听众,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表面自然是礼貌附和,心底却略过一丝鄙夷。而今天,中午和公司的好友吃饭,自己竟然告诉她自己的弟弟结婚父母给了女方多少彩礼,女方父母给了小两口多少彩礼,自己父母又给了小两口多少钱去买车。而此刻,我完全想不起来,为什么会延伸到这个话题。话题从来不会自成话题,一定是说的人在交谈中,停在了那个点上,黏黏糊糊不想走了,然后补充细节,不断延伸,使得一个交流点成为了话题。而今天中午,自报弟弟的结婚彩礼就是个被延伸的点,一向自诩低调的我,几乎是带着骄傲感的告诉了朋友每一个具体的数字。我这不是在炫耀是在干嘛?
武志红说的很对,如果你心里没有那个钩,那些念头想法和外界的种种就不会挂住。
潜意识中的爱炫耀、爱虚荣的自我没有消失,他们就在那里,当我为这些行为反感时,也许不是在反感别人,而是反感那个潜意识的自己。虽然在意识层面自己认为自己是不爱炫耀、低调的人,但行为却暴露了潜意识深处的真实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