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
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挺乖,很顺从,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催他走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更气人的是,每次他犯了错,你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这些行为,比起正面发脾气、哭闹,更令家长感到气愤、无语。
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
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何识别孩子的“隐形攻击”?先得学会识别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地掉链子;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观察发现,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常表现为:父母太强势,对孩子控制太多,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父母比较严厉、挑剔,经常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常常指责孩子;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视和否定;父母不允许孩子表现出生气、愤怒等情绪,看不得孩子对自己不满。
孩子“隐形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渴望拥有自己成长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纳。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隐形攻击”的迹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和孩子,不是站在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找寻办法、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等情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孩子,重视他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管理好情绪。
家长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应该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爸爸说好来接你,忘记了,对不起啊。”孩子即便生一会气,很快也就会谅解父母了。
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情商更高。
适当放手,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总喜欢命令、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安排写作业、上兴趣班、阅读、交友等等。
而孩子长期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没有一点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缺乏自由的空间,就会陷入厌烦、叛逆中。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它是孩子攻击的方式,更是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
我们都要记得: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