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第一(10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 ,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shao)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 ,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 ,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仁德音。”
译文:
太宗亲自撰写诏书回答魏徵说:
“看了你多次上的奏表,确实非常诚恳,你言无不尽,恳切至极,我翻阅再三而忘记了疲倦,往往看到深夜时分。如果不是你关心国家政务,竭诚忠告,怎么能提出这么深远的谋略,匡正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吴国之后就骄奢淫逸,不再留心朝政。何曾退朝回家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见到主上,他都不谈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说些日常事务。这不像是能把江山传给子孙的国君,你们这一代还可以幸免遭遇天下大乱。’他又指着自己几个孙子说道:‘到了你们这一辈必定会遭遇乱世,并在战乱中丧命。’后来他的孙子何绥果然死于滥刑。以前的史书都称道过这件事,赞赏何曾有先见之明。我的看法却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何曾不忠,并且他的罪过很大。作为臣子,上朝时应该想着如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忠诚,退朝后则应该想着如何为国君补益,国君实行善政时要竭力引导助成,国君有过失时要匡正补救,这样才能做到君臣一心共同把国家治理好。何曾位居三公,位高权重,理应直言劝谏,用治理国家的正确原则来匡正国君,辅佐时政。而他却只在退朝回家后背后发表议论,在朝堂上并不直言谏诤,把这样的言行看成明智的,不也是太荒谬了吗!国家有了危险而袖手旁观,要这样的人有什么用?现在看了你提出的诚恳建议,使我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我要把它经常置在案头,就像西门豹佩韦提醒自己自缓、董安于佩弦提醒自己自急那样时刻提醒自己。让它在我的晚年,充分发挥作用,使‘康哉、良哉’的盛世颂歌,不只出现在虞舜时代;君臣之间就好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的情景,不能在今天出现。对于你的佳言良谋,我拖延到今日才作回复,希望你仍能毫无保留地犯颜直谏。我将虚怀静心,时刻准备听取你提出的宝贵意见。”
注释:
1、启沃:指臣下对君主的竭诚忠告。
2、晋武帝(236-290):即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晋朝的开国君主,溢号武皇帝,庙号世祖。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 265 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在位26年。平吴:279 年,司马炎发兵 20 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晋军所向皆捷,连克江陵、夏口、武昌等地。吴人作铁锁横江面,铸铁椎沉于水中,也未能阻挡晋军舟辑东进。既克武昌,便向建业,晋军扬帆东下,吴军非溃即降,吴主孙皓出降,吴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结束。消灭吴国、统一全国是司马炎的一大功绩。
3、何曾(199-278):原名瑞谏,又名谏。西晋大臣,承袭其父爵位魏明帝时改封平原侯,作了散骑侍郎。后来作为主管农业的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何曾与曹魏权臣司马懿私交深厚,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身为丞相,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晋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晋升为公。
3、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古代用三台(星名)来比喻三公。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等。
4、弦韦:喻缓急。借指用以警勉自己。《韩非子。观行》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因以“弦韦”喻缓急。
PS:
1、有一处翻译觉得不妥,原文和译文中的黑体字,此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应当是不使盛世局面只出现在历史,不使君臣密不可分的局面,不呈现在当下。原文翻译“君臣之间就好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的情景,不能在今天出现!”表达的意思就是太宗期待君臣融洽的局面,不能在今天出现,与原文表达相反。
2、关于何曾一事,个人感觉等同于不是鱼,岂知鱼之乐?若君王是刚愎自用之人,直谏非但不会有效果,更容易适得其反;而且忠言总是逆耳的,饶是唐太宗对待魏徵的谏言,也是有过杀心的,不过他的伟大在于理智胜过情志,才广开言路。但能做到如此之君,史上少之又少。所以是否能直谏,不是只应讨论臣之对错,更要思量君的肚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