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家里姊妹多,跟着哥哥姐姐和村里的孩子在玩耍中长大。
春天掏鸟窝,菜窖里挖萝卜和土豆,爬上爬下好不自在;夏天去河里洗澡,在池塘摸鱼,窜来窜去,晒得黑不溜秋;秋天和姐姐田埂上打猪草,柳树下荡秋千,边干家务边玩耍,不亦乐乎;冬天和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不知不觉度过了童年。
学龄期,每天背着书包去学校,又和同学们玩成一片。上学是由头,玩耍更重要,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打沙包,跳皮筋,踢毽子。
父母忙于农活,忽略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只要不出意外,没人在乎我们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上了初中,对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似懂非懂。学习名次影响到个人的自信,开始重视学习成绩的排名。有了一个人的独处空间,开始琢磨初中毕业何去何从?
父亲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明白:“知识改变命运”。
眼前一亮,豁然开悟。明白了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等词语的含义。认识到生活的局限性,在农村只有继续上学,才不用下地干农活。
捧起课本,开始用功学习。早晨四五点起床,背诵政治、地理和历史;中午别人午休,一个人在教室刷题;晚上,寝室只有自己的煤油灯闪着微弱亮光,听着室友的酣睡声默默做着标准化练习题。
这时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考上中专师范,这是唯一出路。
三年的初中生活,几乎没有和同学嬉戏打闹的时间,只有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学习劲头。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努力的结果是考取了师范院校。意味着三年后有分配的工作,不用在农村种地,也不用早早嫁人,可以继续在书本中寻求蜕变。
三年的中师学习生活,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城市的风景和生活条件让人好奇又羡慕,矗立的高楼大夏、拥挤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闹市,真是眼花缭乱。
学习生活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吹拉弹唱、跳舞绘画是专业技能。每天都是叮叮当当的基本功练习,完成学分就能毕业参加工作。
钢笔字、毛笔字没人提及。每天的课堂不是弹琴就是跳舞,只有晚自习是绘画。简笔画、工笔画、水粉画、国画,均学了皮毛,略有所知。简易的文化课本几乎不用翻书,考试重在专业成绩。
参加工作后,方知知识用时方恨少。写个计划总结总是抓耳挠腮,肚里无文没思路,翻阅资料东拼西凑不接地气,不符实际。
想起初中的作文水平曾得到过老师表扬,把初中三年的日记翻出来,读着读着才明白,那时候的学习是那么充实而有意义。
工作中遇到职称发表论文,这可难倒了自己。再多的实践经验用文字表达不出来,更别说上升到发表,只能出资找“枪手”才算是蒙混过关。
有时候看着自己的笔迹,恨自己当时只看重分数,没有注意书写的重要性,成了别人评价像蚂蚁爬过的痕迹。好在信息时代来了,电脑打印代替手写,又专门练就了个性化签名,不再出现那些难堪情形。
人到中年,回忆走过的路。有困惑、有觉醒、还有悲欢喜乐。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是恰逢其时的成长和阅历。
现在平和的心态,皆是写作疗愈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人修心,遇事修行,接纳一切,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