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影响力》

读《影响力》

作者: 裕华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2:58 被阅读246次

    我在去年年底跟自己说过,2019年,我要精读至少10本书。

    第一本,就是《影响力》。

    第一遍我读了三天左右,然后又花了一个多星期读第二遍。《万万没想到》的作者万维刚说过,好书值得也一定得读两遍。

    当然最好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做笔记。但是由于我空闲时间并不充裕,我没能用笔记本作进一步的笔记,只是在书中做笔记。怎么说都是有过跟书中作者交流过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要主动阅读。阅读越主动越好。于是我带着对影响力的各种疑问去阅读。

    什么是影响力?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那些作用?我们该怎么挣脱它的摆布?又或是我们能怎样利用它?

    书中并没有给影响力下明确的定义,也许大家都对此有明确的共识吧。其实影响力就是“顺从性”:一个人让别人接受他的想法和行为的能力。

    书中从作者的一位朋友对雇员误会其用意,而将一直不好卖的原本要调低售价的绿宝石首饰,在调高售价后反而卖得一干二净的事出发,全面阐述了影响力的六个有力武器:互惠、承若与一致、社会认同、喜欢、权威和稀缺六个方面。

    作者在每一个“武器”上面都有详尽的阐述和举例说明,浅显易懂。但我知道这样是不够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里,营销策略专家李叫兽就总结过如何整理信息,并且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几个方法,其中第一点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读每一个篇章时,我都在想着自己是否有过相似的“受骗”经历。

    例如在看互惠这章时,我联想到我是怎么给信用卡办理人员说服办理本不想要的多余信用卡。就是因为他跟我推销办理信用卡时,我问了一些有关信用卡的疑问而他又详细地解答。

    当他问我要不要在他那办一张卡时,我看着他“真挚”的眼神,想着他刚才努力的“帮助”,我竟一下同意了。虽然后续办理过程中一直理性地意识到完全没必要,但碍于“情面“我竟没有提出来。

    多么实用的互惠原理啊!

    而看到稀缺这章时,我同样有许多相似经历,对着许多“稀缺”产品的广告完全没有免疫力,往往看完广告就掏钱了,频频中招!环顾四周,家里堆满了许多不必要的产品。

    要是作者还要读者来信的话,我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样本呢。

    在社会认同这章,书中指出,每当自杀上了头条新闻,该自杀事件所广为报道的地区,随后几天的自杀事件都会增多。尤其在报道后的3~4天最为危险,到第11天结束。

    刚开始我觉得这应该是开玩笑吧,但随着阅读的进行以及书中的证据表明,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模仿自杀”行为,“那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这样看来,作者提出的“在自杀事件上头条新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改变出行方式,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的建议确实应该记住。

    而且这种社会认同原理,是否也可以解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是否跟新闻大势报道有关?我们的新闻媒体在报道自杀新闻时是否可以考虑下降低关注度,或是最起码不要放在头条?

    我觉得这些都很有指导意义。

    影响力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惊人的作用。作者对政治竞争,慈善募捐,不同种族教育,邪教组织,紧急情况寻求救助,集体自杀行为,疯狂球迷暴力行为,青少年叛逆行为等等都有所探讨。并提出许多正面意见,非常有建设性,真是受益良多。

    当然刚开始我也发现个别地方很有疑惑。例如作者讲到承诺和一致时,说“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但我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又发现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言行不一”!

    怎么会这样?这似乎很矛盾,难道说哪位作者错了?只得反复仔细阅读,我发现两书中的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分别都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并不能生搬硬套。而在很多情况下,西奥迪尼的观点更具有指导意义。

    而在看权威这一章时,我第一印象怎么似曾相识?接着发现果然书中例子就是之前听书时听过的《电醒人生》中所述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立马又回想起书中相关内容,找出反抗权威的几个可行方法,并与当前书中作对比,这样拒绝权威的方式就更全面,印象就更加深刻。

    看一本书怎么如此大费周章,而且还迁出这许多本书来?其实这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讲的“主题阅读”,也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书中内容,同时也能回顾看过的相关书籍,一并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我想这样虽然慢,但一定更高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影响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b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