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跟男朋友在外面散步,天气渐渐转凉,凉风吹在身上很舒服,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许久不联系的大学室友发来微信。
一阵寒暄之后,她表明来意,原来辞职之后在家闲太久,内心感到空虚与慌张,感觉自己没事干,失去目标感。找个人,聊聊天。
说起来,这种感觉我也经历过,这就是吴伯凡老师提出的:“内心荒凉所以会心慌”。
大学最后一年读完那个假期,我呆在家里,并没有出去找工作,思考人生,想象自己是不一样的,应该去做不一样的事,过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现实就是在家想了很多,但没有做选择,自己也不是花海中不一样的花,都是会开会凋零。
这些倒还只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长期的闲暇时光,对自我怀疑到达了顶峰,虽然每天在家看似读书学习,但没有输出和长时间的无交集让我产生了厌烦情绪,人正是因为跟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感觉到自己活着,没有交际,无疑是自己对自己在说话,没有回响。
这种状态直到开始去上班才开始恢复,每天的工作量虽然不大,但是琐事却不少,人没有刻意的控制,反倒慢慢变瘦,交流也开始顺畅,没有多余的时间暗自悲伤,好不容易到了下班,快速的转换角色,挤着还不算太拥挤的轻轨,幸好家离得不远,就几个站,回家的途中顺带买菜,回家做饭,两个人交流一天中有趣的事,快速洗漱,早睡,开始迎接下一天。偶尔到了公休,那一天的时光显得尤为珍贵,睡个懒觉,但是因为长期的作息很早便醒了,醒来也不起床,赖床上,享受躺着的慵懒感。起来之后,做点自己爱吃的,打扫家里的卫生,一切就绪,沙发上跟着爱人一起打游戏也好,看电影也好。看着时间,去家附近的超市买食材和生活用品,到家,一天就很快的过去了,刚刚好,收拾好心情,准备下一周工作日的努力。
想到这里,越发的觉得,确实太闲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太好,舒适圈是慢慢的,很少有人愿意跳出去,呆久了,连跳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出去看看了。
弟弟成绩优异,考上了本市重点高中,家里人一个劲地灌输以后考军校,以后进事业单位这种理念,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都说:以后轻松,工作不累,天天玩,我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一个人长期在工作状态中属于安逸,空闲,这跟退休生活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退休在家的老人在才开始退休的那段时间很不适应,从一种忙碌的或者说是从有目的性的状态才变成无所事事的时候会一度怀疑自我价值,找不到认同感,所以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式家长会觉得该带孙子了这种观念是对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努力跳出舒适圈,去接受一些自己感受起来不怎么舒服的状态,长期来看是更好的。
为每一天的生活都奋斗,共勉。
拨开云雾见青天
网友评论